早期中医并不确知有乙肝病毒,但却知此病由外感湿热或疫毒之邪所引起,而造成慢性变化则由正气不足,正不胜邪所致。急性期或湿热未清之慢性期的治疗符合湿热病的证治规律。
乙肝
中医辨证与对证论治如下:
肝郁脾虚型
肝喜条达,恶抑郁,肝郁是慢性乙肝的病理基础。
其病机为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病变早期常有肝郁气滞化火的表现,病理以渗出性病变为主,此时的转氨脢常有升高,主要是肝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而渗出的结果,坏死灶散在,因此此期的治疗应以抗炎为主。
此时要保护肝细胞,故治当疏肝健脾,但疏肝之品多有燥伤肝阴之弊,本病忌伤肝阴,多采用疏肝健脾、宽胸理气之法,方用四君子汤加枸杞、白芍、郁金、川朴、陈皮、鸡内金等。
疏肝健脾
肝肾阴虚型
肝肾二脏生理关系十分密切,肝病久必可累及于肾。由于慢性乙肝大都从始至终存在着肝经郁热、湿热互结及邪热滞留三个因素。
这三者在慢性肝炎病程中虽然出现有先后、发生有轻重,但其核心为热则是共同的,因此,热盛伤阴是慢性肝炎中肾阴亏虚病机的关键所在。
其病机为精血耗伤,肝肾阴亏,故治宜滋补肝肾,偏重于肝阴虚者用一贯煎,加白芍、太子参、白术、郁金等;
偏重于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丸加首乌、菟丝子、桑寄土、仙灵脾等。若湿邪困脾,出现舌苔厚腻、腹胀纳呆、大便不爽等时,可先用苍白术、茯苓、淡芩、生苡仁、炒麦芽、鸡内金等健脾利湿。
疏肝健脾
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
肝为藏血之脏,血运畅行皆赖肝气之条达,肝受病气先郁滞,继之络脉阻滞,久则成瘀,结于胁下而有肝脾肿大、肝区刺痛;停于肌表则有赤痕血痣、肝掌;
若瘀血离经妄行则有齿衄鼻衄,甚或吐衄并作。其病机为气阴两虚,血行不畅,脉络瘀阻,故治则为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用四君子汤益气,增液汤养阴,再加丹参、赤芍、丹皮活血凉血。
在急性肝炎时肝细胞胀、变性、坏死、肝血窦充血,造成肝内胆管胆汁瘀积,治疗上除清热化湿疏肝健脾外,还须重视结合化瘀解毒之法,应随证加入清热解毒的药物,如板蓝根、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半枝莲、虎杖、丹参、赤芍等:
肝为藏血之脏,乙肝病毒潜伏肝脏,入于血分,则成瘀毒,湿热瘀毒互结,阻滞肝络,造成慢性肝炎,湿热久羁,瘀毒互结,气血同病,病程较长,迁延难以尽愈。
慢性肝炎迁延不愈,久病邪盛正虚,肝失疏泄,脾虚不运,气机郁滞,湿浊留连,与瘀毒相互痼结,痞塞中焦甚则及肾,气化不利,水湿无以下泄,渐成鼓胀。
治宜补气扶正,健脾化痰,兼行气活血,药如黄耆、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杏仁、橘红、泽兰、茵陈、车前子、香附、丹参、赤芍、藕节、木瓜、大腹皮等。
推荐阅读:
中医药,逆转肝纤维化的希望与挑战,保肝护肝的中草药都有哪些?
肾结石痛到怀疑人生?医生指点:4种不开刀的治疗方案,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