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但是却没有临床症状,因而对于是否需要接受治疗产生疑惑。
事实上感染幽门螺杆菌几乎都会导致慢性胃炎,大部分无症状的感染者多处于此一阶段,经年累月个人依不同速率演进,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人会引发溃疡。
若感染而未治疗,未来发生胃癌及胃淋巴癌的风险会大幅提升。鉴于上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理应可避免日后病变的产生。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如何导致胃炎与溃疡
进食后食物进入胃部,胃会分泌胃酸与胃蛋白酶以消化、分解食物,胃酸与胃蛋白酶可同时将摄入的有害病菌杀死。
胃黏膜分泌的黏液就是胃本身的自我保护机制,免于受到自身分泌的消化物质的侵害。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部后一开始与免疫系统对抗,感染部位会逐渐发炎,导致黏膜的保护作用受到损害,导致慢性胃炎,伤害更严重就是导致所谓的消化性溃疡(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
导致消化性溃疡的机转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但是绝大多数的科学家都认为造成消化性溃疡有2大因素:
攻击力增强:胃酸、胃蛋白酶、部分药物、感染、中毒等,这些因素导致消化道黏膜受损。
防御力减弱:黏膜表层黏液、黏膜血流与再生能力等,这些防御力保护消化道黏膜不要受损。
幽门螺杆菌
附着于胃黏膜表面的幽门螺杆菌除了造成慢性发炎(攻击),还会分泌毒素减弱胃黏膜保护功能的物质并使胃酸分泌增加(攻击),因此幽门螺旋杆菌同时具备增强攻击力与减弱防御力的作用。
患有消化性溃疡者,若未经适当的治疗,可能会导致肠胃道出血、穿孔、出口阻塞等并发症,最严重者可能导致胃癌。
根据统计,有15%带菌者会罹患消化道溃疡。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约95%感染胃幽门螺旋杆菌。
在胃溃疡患者,有75~85%感染胃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旋杆菌的带菌者大约1%可能罹患胃癌或淋巴癌。
幽门螺旋杆菌因此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也就是确定幽门螺杆菌有明确的致癌性。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在治疗完成4 周后,通常会以呼气试验来确定幽门杆菌是否存在;
若再次除菌失败,最好使用内视镜采样进行细菌培养,以确定哪些抗生素有效后,再给予适合的治疗方案治疗。
成功除菌后特别要注意,每年仍有1 % 复发或再感染之机率,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再感染。
推荐阅读:
奥美拉唑和雷尼替丁,哪个治胃病更有效?奥美拉唑替代药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