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原因
诊断
鉴别
动静脉血管瘤(arteriovenous hemangioma)1956年首先由Biberstein和Jessner以曲张性动脉瘤Cirsoid aneurysm报告。本病为良性肿瘤,有人认为来源于皮肤动脉,有人则认为可能为血管球Sucquet-Hoyer管的错构瘤性增生。...
原因
诊断
鉴别
化脓性指头炎是发生在指末节的皮下化脓性感染。因感染时,整个指腹高度肿胀,形同蛇头,故名“蛇头疖”或“瘰疽”。因指腹皮下组织排列十分紧密,故在感染初起,组织就很肿胀,同时腔内张力明显增高,疼痛剧烈,末节指骨的血供受到阻碍。疾病早期局部症状较重;脓肿形成后很难检出感染区的波动感,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原因
诊断
鉴别
复发性多软骨炎是一少见的累及全身多系统的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和缓解的进展性炎性破坏性病变,累及软骨和其他全身结缔组织,包括耳、鼻、眼、关节、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等。临床表现为耳、鼻、呼吸道软骨炎,并伴有眼、耳前庭等器官受累症状。多关节炎和血管受累也比较常见。1923年Jaksch-Wartenhorst首次描述本病的临床表现,并命名为多发性软骨病(polychondropathia),1960年Pearson分析了12例患者,命名为复发性多软骨...
原因
诊断
鉴别
全身性念珠菌病是由以白念珠菌为主的念珠菌属所致的侵袭性感染.其表现为真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肝,脾,肾,骨,皮肤及皮下组织或其他组织的灶性病变.20世纪80年代,医院念珠菌病的发生率至少上升5倍,使之成为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感染之一。可能与≥40%的非原发念珠菌病的额外死亡率和延长病患的住院时间相关。...
原因
诊断
鉴别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所感染的人畜共患病。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贫血、发热、腹泻及淋巴结肿大等。早在1928年,Schilling等就已从啮齿类动物中发现附红体,直至1986年Puntaric等才正式描述了人类附红体病。我国于1980年首次在家兔中发现附红体,相继在牛、羊、猪等家畜中查到此病原体,以后在人群中也证实了附红体病的存在。...
原因
诊断
鉴别
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又称结节性假肉瘤性筋膜炎(nodular pseudosarcomatous fasciitis),为一种反应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呈坚实性单发性结节,有时有触痛,位于深肌膜并常伸展到皮下组织。两性发病相等,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
原因
诊断
鉴别
肠病性肢皮炎综合征(Enteropathic Acrodermatitis)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皮肤病。1936年,首先由Brandt报告,故称Brandt综合征。1942年,Danbolt和Closs二氏又加以详细描述,故双称Danbolt-Closs综合征。本病的主要特点是皮肤糜烂、秃发、指甲营养不良及甲沟炎、胃肠道功能紊乱。本病常发生3周~18个月婴儿。...
原因
诊断
鉴别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FES)是外伤、骨折等严重伤的并发症。自1882年Zenker首次从严重外伤死亡病例肺血管床发现脂肪小滴和1887年Bergmann首次临床诊断脂肪栓塞以来,虽然已经一个世纪,并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但因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病例来势凶猛,发病急骤,甚至在典型症状出现之前即很快死亡,有的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死后尸检发现。因此直至近20年对其病理生理才有进一步的认识...
原因
诊断
鉴别
病证名。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以湿邪为主,表现肢体疼生酸困、病处不移的一类痹证。《素问·痹论》:“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素问·痹论》:“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中医还认为,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粘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易,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一般他说,湿邪为病,病程较长,如湿温病,常有如油入面难分难解之临床...
原因
诊断
鉴别
痱(miliaria)亦称为粟粒疹,是由于高温闷热环境中出汗过多且不易蒸发,致使汗腺导管口阻塞,汗液潴留后汗管破裂而引起汗液外溢渗入周围组织引起的浅表性炎症反应。包括四种类型:白痱或晶形粟粒疹(miliaria crystallina),红痱或红色粟粒疹(miliaria rubia),脓痱或脓疱性粟粒疹(miliaria pustulosa)和深痱或深部粟粒疹(miliaria profu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