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前往常青藤大药房

什么是蛋白尿?如何分类?

发布时间: 2019-10-08 16:17

2019
10/08
16:17

分享



       正常人尿中每日排出很少量蛋白,当尿中蛋白>150mg/24h,则视为蛋白尿。

根据蛋白尿发生的机制,分类如下:

(1)肾小球性蛋白尿:病理情况下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肾小球受到炎症、毒素等的损害,由于肾小球聚阴离子的丧失(电荷屏障异常)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滤过膜通透性的变化(分子筛异常)或二者共同的结果,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滤出较多的血浆蛋白,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

(2)肾小管性蛋白尿:正常情况下少量经肾小球滤过的小分子蛋白经过肾小管时95%以上被重吸收;肾小管功能受损时,可引起低分子蛋白(<6万)的丢失,一般而言其分子量在l万~5万,其定量亦不超过1~1.5g/d,主要成分为溶菌酶、视黄醇结合蛋白、2微球蛋白(2m);如蛋白定量>2.0g/d,分子量>7万D,应考虑同时合并肾小球受损。

(3)混合性蛋白尿:肾脏病变如果同时累及肾小球及肾小管,产生的蛋白尿称混合性蛋白尿。

(4)溢出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正常,血浆中存在某种小分子蛋白质异常增多,导致蛋白滤过量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称溢出性蛋白尿。其代表是BenceJones蛋白(凝溶蛋白),常为免疫球蛋白IgG或IgA的轻链部分,分子量为2.2万(单体)至4.4万D(二聚体)。分子量5.5万重链的Fc片段,如异常增多时亦可在尿中出现。其他还见于急性溶血时的游离血红蛋白、肌肉损伤时的肌红蛋白、急性白血病时血溶菌酶增高等。

(5)组织性蛋白尿: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和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以及由于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要成分,易成为管型的基质和结石的核心。

(6)偶然性蛋白尿或假性蛋白尿:当尿中混有多量血、脓、粘液等成分而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时称为偶然性蛋白尿。

(7)功能性蛋白尿:由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因素引起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发生,常为一过性、轻度蛋白尿,又称为生理性蛋白尿。

(8)体位性蛋白尿:直立姿势时出现蛋白尿而卧位时蛋白尿消失,且无血尿、高血压、水肿等异常表现,又称为直立性蛋白尿。



免责声明:本文章来自互联网整理,不代表常青藤健康网观点和立场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