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患者的负荷剂量通常不需要调整。
维持剂量调整的方法:减少剂量、延长给药间隔,或两者兼而有之。
剂量减少包括在保持正常给药间隔的同时减少每次剂量。这种方法可以保持更稳定的药物浓度,但如果给药间隔不足以消除药物,则会增加毒性风险。
慢性肾病
慢性肾病延长间隔法维持正常剂量,但延长给药间隔,以便在重新给药前有时间消除药物。
延长给药间隔与较低的毒性风险有关,但与低于治疗药物浓度的风险较高有关,尤其是在给药间隔结束时。
缓解疼痛是肾绞痛急性期治疗的重点。非甾体抗炎药(例如酮咯酸,肌肉注射 30 至 60 毫克)比阿片类药物更有效且副作用更少。
如果使用阿片类药物,应避免使用度冷丁,因为存在恶心和呕吐的显着风险。东莨菪碱和增加液体摄入量都不能缓解肾绞痛。
当药物镇痛不足时,应立即转诊至泌尿科医生或急诊科:当怀疑败血症时;当存在无尿、双侧梗阻、尿路感染伴肾梗阻或唯一功能性肾梗阻时;怀孕或月经推迟的女性(因为有异位妊娠的风险);以及有潜在合并症或 60 岁以上的患者,尤其是那些有动脉病变的患者(因为有腹主动脉瘤渗漏的风险)。
慢性肾病
如果没有立即转诊的指征,应下令进行尿培养和尿液分析(如果尚未进行)以排除感染,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确认肾结石的诊断并评估肾积水和结石的大小和位置。
虽然腹部和骨盆的非对比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通常在急诊科进行,但一线超声检查具有可接受的性能和更具成本效益。
静脉尿路造影与平片的准确性有限,不再是肾结石的首选诊断成像方式
如果不需要转诊,则表明保守治疗。患者应根据需要接受止痛药,并应在 14 天内进行一次后续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和可能的平片检查)以监测结石的位置并评估肾积水。
完全性尿路梗阻会导致不可逆的肾功能丧失,但疼痛控制良好且无明显肾积水程度的患者仅有部分梗阻,可随访约 4 至 6 周。
如果结石没有自行排出,则应将患者转诊至泌尿科医生处主动取出结石。
慢性肾病
大约 86% 的肾结石会自发排出;对于大于 6 毫米的结石,这一比例较低(59% 对较小的结石为 90%)。
直径大于 6 毫米的结石经常被泌尿科医生移除,但这些结石最能从药物排出疗法中获益。
使用 α 受体阻滞剂(例如,坦索罗辛,每天 0.4 毫克;多沙唑嗪,每天 4 毫克)的药物驱除疗法可加速并增加结石排出的可能性,减轻疼痛,并防止手术干预和住院。
这些药物应提供给直径为 5 至 10 毫米的远端输尿管结石患者。坦索罗辛是研究最多的药物,其他 α 受体阻滞剂似乎同样有效。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效果较差,同时服用口服皮质类固醇或增加液体摄入量不会加速结石排出或减轻肾绞痛。
推荐阅读:
奥美拉唑和雷尼替丁,哪个治胃病更有效?奥美拉唑替代药物有哪些
心脏备用“小马达”--心脏起搏器,装上了就能恢复正常心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