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31日,本月国内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了54起融资事件(不含IPO、并购、股权融资、定向增发及战略投资),融资金额达155.99亿人民币以上(未透露融资金额计为0),对比上月环比提升26%。
期间,医疗器械领域以91.83亿元的融资金额位列第一,之后是生物医药、医疗服务与数字健康领域,融资金额分别是66.71亿、4.05亿与4.9亿元(未透露融资金额计为0)。同时融资金额最大的几项数据也大多来源于器械领域,生物医药领域相较上月,则普遍缺乏重大投资项目。
就融资构成上来说,2021年5月国内医药健康领域融资项目共有54起(不含IPO、并购、股权融资、定向增发及战略投资),其中项目主要集中在A与B轮,两者合计占总融资事件的70%。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月医药创新势力同样不甘落后,种子轮与天使轮共计占总融资事件的11%,分别是唯一的种子轮阶段公司免疫方舟,天使轮公司德睿智药、苏生生物与西湖云谷智药。
在年度关注热点的生物医药领域的17笔融资事件中,披露金额共计61.41亿元(不含IPO、并购、股权融资、定向增发及战略投资),同时更多初创型公司专注方向更趋向于细节领域,试图借此避开与大型药企的正面竞争。
目前,生物医药融资专注领域主要集中在“肿瘤免疫治疗”,其中双抗、ADC及基因检测则是最受创新型企业关注的领域。这其实是由于随着PD-1的降价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官网发布的《生物类似药相似性评价和适应症外推技术指导原则》,再加上如今各大药企在PD-1领域呈现的拥挤局面,让初创型企业与老牌企业间的竞争趋于严格,也间接迫使一众Biotech企业不得不寻找下一个蓝海市场。
如今,看来双抗与ADC无疑是他们的不二选择。
“双抗”概念领衔本月融资热点
随着肿瘤免疫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药物的落地效果得到反馈,单纯的免疫单药治疗效果有限,免疫加联合的方式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
相较于之前上市的靶向或免疫药物作用靶点单一,新兴的双靶点免疫药物,也就是所谓的“双抗”,则能够凭借一款药物,达到同时抑制两个靶点的效果,不仅仅能使免疫治疗的疗效达到“1+1〉2”的效果,还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但是,双抗的研发相较于单抗来说,不仅仅技术门槛很高,成药的风险性同样很大,就算是资金雄厚的跨国药企背后同样富含了大量辛酸历史。
礼来继终止PD-L1/TIM-3双抗LY3321367和一个IL-23/CGRP双抗两款双抗产品的临床开发后,1月19日旗下LOXO宣布将与Merus合作开发三款CD3双抗药物。
2019年2月,葛兰素史克与默克合共同开发的双抗产品Bintrafusp,也将重点置于免疫激动剂OX40赛道。
双抗的研发,成本,靶点都是商业化上市成功的关键因素,毕竟人体内的信号通路异常复杂,效果着实不好把控,但其背后的强大市场需求与潜力,也令整个生物医药行业企业家趋之若鹜。而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5月,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融资事件中就有7家企业涉及双抗,且个个都有自己独有的源头优势。
科望医药
科望医药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生物医药公司。虽然成立仅仅两年多,但表现优异,备受行业瞩目。
基于新靶点发现平台ElpisourceTM、肿瘤免疫体外药效筛选平台ImmunoshineTM以及双抗设计平台AbLegoTM三大医药研发技术平台,科望医药研发管线在肿瘤免疫领域覆盖广泛,在极具潜力的天然免疫领,构建了创新性极高的12条产品管线。其中30%的产品为基于完全创新靶点的药物,70%为基于现有靶点的差异化设计药物。
2019年2月,科望医药管线中第一个产品ES101获得中国临床试验许可。
2019年6月28日,在上海东方医院完成中国首例患者给药,作为全球首创、四价双特异性抗体,由Inhibrx公司开发,结构类似于康宁杰瑞KN046。是一种同时靶向PD-L1及4-1BB的四价双特异性抗体,具有PD-L1结合依赖性激活4-1BB的独特作用机制。
科望医药拥有其大中华权益,Inhibrx保留了其美国和全球其他地区权益,目前,ES101已在中美两地进入I期临床试验阶段。也是科望医药最有希望率先上市的产品。
对科望医药的未来发展,副总裁王冠骅表示“目前科望的产品线内有十几个抗体,为了长期发展,我们必须扩展团队在软硬体上的能力,以掌控工艺、质量和生产上的主动权。未来,我们希望产品管线中每年有两个能进入到工艺开发阶段,有一两个申报IND进入临床,最终实现产品上市。”
健信生物
近日,上海健信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健信生物”)喜获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磐霖资本领投,宏沣资本、乔景资本、拓金资本跟投。融资完成后,健信生物将加速推进BIS5和BIS2两款双靶点产品的中美IND申报和I期临床。
作为一家专注生物大分子创新药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健信生物重点研发肿瘤免疫双靶点药物,首个核心在研产品BIS5就是一款针对肺癌治疗的双抗产品,旨在解决PD-1治疗无效和耐药病人的临床需求,在活化免疫细胞类群上具有差异化优势,能有效解除免疫抑制,有望成为PD-1的二代产品。
BIS2则是针对胰腺癌、胃癌病人的双靶点免疫治疗产品。BIS2分子设计新颖,具有差异化的作用机制,在临床前动物模型中展示了良好的药效。
(http://lnlbio.com/products2013521697.html)
同时,健信生物研发管线中的10多款药物均处于临床前研发不同阶段,形成了其层次分明的管线梯队,而这一些却主要是基于公司专有的“S-body”技术平台开发。
总体上,健信生算是国内较早布局肿瘤免疫双靶点药物的创新企业,其团队前瞻性和独特性也相对具备,核心产品更是展现了明显的差异化设计和创新性,潜力巨大。
拓金资本执行董事郝菁菁表示:“在后免疫治疗时代,双抗逐渐打开了其可能为下一代主流产品的局面,健信生物的核心产品均布局于此,目前健信生物研发进度有条不紊地推进,公司核心产品的领先性及pipeline研发的高效性也明显表现,未来健信生物有望成为新生代抗体药物的标杆企业。
凡恩世生物
5月6日,凡恩世生物医药公司(PhanesTherapeutics,下称凡恩世生物)宣布,公司完成4000万美元B轮融资,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德屹资本、火山石投资、康禧全球投资基金、文周基金跟投,老股东险峰旗云和天使投资人追加投资。本轮融资将全面加速该公司研发管线中多个抗肿瘤单抗及双抗产品的临床转化。
凡恩世生物成立两年以来,重点布局双抗前沿领域,申报了17项专利,针对双抗领域里的诸多技术瓶颈,建立了PACbodyTM天然IgG结构类似双抗平台和ATACCbodyTM可调节活性双抗平台,开发了一个以First-In-Class为主的产品管线,涵盖针对血液瘤、小细胞肺癌、胰腺癌、胃癌、卵巢癌和眼病等多种适应症的产品。目前已有多个项目进入临床前IND申报准备阶段。
在过去的2019年和2020年已达成三项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公司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商业化前景备受认可。
PACbodyTM(读为“Packbody”)是天然IgG结构类似双抗平台,凡恩世生物平台组装了多个创新型双抗产品,进一步丰富了公司针对多种实体瘤适应症的产品管线。同时,ATACCbodyTM(读为“Attackbody”)平台也在顺利推进中,其特色是可以调节抗体的活性,使抗体只在肿瘤微环境中具有活性,降低细胞因子风暴的风险,同样也是免疫肿瘤领域带来一个巨大的变革型产品。
复诺健生物与艾美斐
5月7日,宣布获得8000万美元D1轮融资的复诺健生物成立于2015年,也是致力于新一代基于肿瘤免疫疗法的溶瘤病毒产品研发的创新企业,其研究进度最快的VG161是新一代重组单纯疱疹溶瘤病毒,也是全球首个携带四个免疫调控因子的溶瘤病毒产品。VG301则是全球首个携带双特异性抗体的HSV-1溶瘤病毒。
而5月11日宣布完成2亿人民币A轮融资的南京艾美斐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艾美斐”),其融资团队中领承创投、君实生物都是专注于创新药投资的专业机构。
其核心管理团队由前GSK高管组成,汇聚一批来自GSK、辉瑞、诺华等知名药企的中层技术骨干,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药研发团队。管线中除了进展较快的小分子管线,其在单抗、双抗等管线上也有原研性的前沿布局,形成第二梯队管线,并获得了相应的原创候选分子,预计在2022年第一季度完成IND申报后正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小结
从目前的肿瘤免疫治疗的研发情况看来,单抗下一步策略绝对是联合用药,而双抗相比于单抗联合单抗、化药、其他靶点的生物药,疗效究竟高多少,副反应是否远低于Combo,虽仍是未知。但多家投融资机构也大肆开始多线布局早期创新型企业,试图从中盲选出一匹黑马,ADC领域同样也是其中之一。
因为他们知道,当首款实体瘤的“双抗”问世的时候,或许还需保持观望、冷静对待及等待临床试验结果,但在越来越多、疗效越来越稳定的“双抗”走上临床的现在,真正的希望已经触手可及,或许2021年就是免疫治疗的下一个突破之年,ADC与双抗一样务必抓住。
“ADC”融资概念热度不减
与双抗同样火热,吸引了大量投资争夺优质资源的另一个领域无疑是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ADC)研究领域。
作为将具有高度靶向性的抗体药与杀伤力强大的化疗药结合到一起,在肿瘤细胞内精准投放药物的同时避免化疗药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从而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的新时代研究方向。第一个ADC药物Mylotarg在2000年批准上市,但直至2019年ADC才迎来爆发,目前已有12款上市药物,多达90多种ADC药物处于临床阶段,并且有超过200多种正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ADC药物目前主要应用于肿瘤领域,在靶点选择上与其他单抗药类似,靶点在肿瘤细胞表面大量特异性表达是基本,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内吞速率以及有合适的内吞转运途径。再加上对靶点不要求生物学效应,因此相对于单克隆抗体而言,ADC药物的靶点选择反而更多。
而从发现至今,目前的ADC研究已发展至了第三代,相较前几代产品,稳定性和药代动力学大大提高,药物活性更高,毒性也更低。相关的前沿研究也并非实力雄厚的上市药企所独有,部分小型创新型企业研究进度同样不甘落后。
启德医药
由国寿大健康基金领投,人保资本股权投资公司、三生国健、吴中生物医药产业园共同参与融资的启德医药近日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全球性创新生物医药公司,核心上专注于以差异化创新平台技术开发新型生物偶联药物。其拥有的酶催化定点偶联技术、创新连接子技术、智能化连续偶联(iLDC)平台工艺等全球专利授权的核心技术组合,有效解决了当前ADC药物产品异质性高、治疗窗窄、商业化生产充满挑战等问题。
“启德医药”产品管线中进展最快的GQ1001是一种抗体偶联药物,目前在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中用于治疗HER2+实体瘤。是根据启德医药的连接酶催化偶联技术和拥有专利的开环连接子技术,通过毒素DM1与trastuzumab的定点特异性偶联产生的ADC。利用上述技术,GQ1001的稳定性和均质性显著提高,有效扩大了GQ1001的治疗窗口。
启德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秦刚对公司未来前景也表示,“未来几年,我们的iLDC研产平台将步入重要的收获期,团队有信心也有实力推进更多创新产品的全球临床开发。”
映恩生物
5月20日,又一家专注于ADC药物开发的创新型企业喜获9000万美元B轮融资,由礼来亚洲基金(简称LAV)领投,楹联健康基金、华盖资本、纽尔利资本、松禾资本及元禾控股等国内知名基金共同参与完成。本轮筹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进产品管线的临床前研究、临床开发及产品授权引进,开发创新分子类型药物。
映恩生物聚焦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领域,从亟待满足的医疗需求出发,打造出有协同效应的产品管线,包含近10款Best-in-class及First-in-class的双特异性抗体及抗体偶联药物(ADC)。
在技术平台方面,映恩生物现已成功地建立了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下一代ADC平台,平台价值已在多款在研药物分子上得到验证。同时,映恩生物正通过自主研发及外部合作,进一步拓展和丰富novelmodalitydrug平台。
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博士表示:“ADC赛道目前正掀起一波研发和投资的热潮,药明生物已建立ADC药物一体化技术平台和服务能力,并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我们非常高兴见证映恩生物的快速发展,未来也将持续赋能映恩生物加速创新ADC药物管线的研发进程,降低生产成本,加速商业化进程。”
小结
其实,无论创新企业专注的是双抗还是ADC,甚至是两者兼备,从某种程度上既能反映出当今医药研发领域的关注点,而得到资本市场的战队,可不仅仅在于产品有望落地,更多的或许是得到时代认可的那份荣耀感吧!
有人说,单抗看靶点,双抗看平台,ADC多靶点赛道竞技,那么“国内5月生物医药融资事件”中,这几位新玩家虽上市遥远,但却仍有望撼动上市药企布局地位,实现快速超车!您觉得快速超车能实现吗?
文章来源药智新闻,作者: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