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轮医药供给侧改革中,包括仿制药、中成药、医疗器械、中药饮片、原料药企业在内的大健康相关工业企业都将提升集中度,到2035年前后,5000多家相关企业很多将不再存在。其中,受集采等政策影响,中成药企业和仿制药企冲击最大。
中成药企业,未来如何才能活的更好?
01
最先面临生存困难的是“一品独大”的药企
政策巨变下,最先面临生存危机的是“一品独大”的药企。
第一批“4+7”国采,北京嘉林药业受冲击很大,主要是因为该企业的阿托伐他汀钙片占据其绝大部分销售额。
中成药集采开展以来,叠加中成药临床重点监控目录(辅助用药目录)的发布,有生产独家中药注射剂的药企面临很大压力,原因也是因为“一品独大”。
8月18日,东北某上市公司受浙江集采消息影响跌停,该企业某生长素占其利润总额的98%以上。因为一品独大,所以抗市场压力的能力就低。
虽然我们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凭经验判断,国内“一品独大”的药企非常多。单品销售额占据公司年销售额50%以上的药企,估计在50%以上;单品销售额占全公司销售额80%以上的,恐怕高于20%。
这主要和医药高速发展时期,制药工业的崛起模式有关。市场化初期,国内制药工业很少,那个时候还“缺医少药”。市场化后,一批医药代理商销售某个产品赚的盆满钵满,开始尝试直接购买代理的批文或者某个其它新药自己生产销售,前些年做得非常好,却没有考虑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就是“一品独大”药企的来源。
另外,医药行业依然适用 “二八原则”,20%的产品占据了公司80%的销售额,这很容易造成“一品独大”。
在医药高速发展时期,这些企业能活得很好。辅助用药目录的发布,特别是进入2019年以来,一些“一品独大”的药企开始感受到生存压力;时至今日,受政策、疫情等因素的叠加影响,能否活下去成了很多药企很现实的问题,尤其是“一品独大”的药企,这里面就有很多中成药企业。
02
中成药的部分优势正在变为劣势
医药市场化高速发展阶段,中成药占据很大优势。即便当下,中药饮片仍可以加成25%销售,不占医院药占比等。但总体而言,在政策趋紧、监管趋严、管理趋实、执法趋明的行业背景下,过去中成药的部分优势正变成劣势。
1、中成药适应症广泛。过去可以多科室使用,成就了一批中药大品种。
比如某个中药抗菌药,来自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经验方。说明书批准的适应症除了广谱抗菌和抗病毒外,特别标明了能治疗肾炎,还能治疗肺结核。有人曾请教该产品的研发者,一位年届九旬的老中医。老人家回忆道:“那时候肺结核多,俺就加了一个”。
在监管驱严,DRGs实施等背景下,部分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有效成分不明确、作用机理尚待研究的中成药,其多科室使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过去的优势正在变为劣势。
2、中成药质量标准不统一,无需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
中成药的这个特点,一方面使得其质量管理相对仿制药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一笔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的费用。
问题在于,在政策趋紧、监管驱严的行业背景下,由于质量标准不统一,很多销量小的中成药独家品种,其命运恐怕和无参比制剂的仿制药一样,若干年后难逃政策的一刀切。要知道,国内药品注册批号是5年一注册的。
3、中成药日均使用量大。
化药一般是一天3-6颗左右的量,一盒21颗的药能吃一个星期。中成药日服用量明显比化药大,一天6颗,甚至9颗的都很常见。有些微丸,一次要吃几十颗。
一盒21颗的中成药可能就吃个两三天。因此,过去我们看到医院里患者买中成药都是一次很多盒,这无疑会加大中成药的销量。
在医院药占比、DRGs/DIP政策实施下,DDD(用于主要治疗目的的成人的药物平均日剂量)概念正在越来越多的导入到要去经济学评价指标里。广东中成药集采规则,则导入了“价格申报品规对应的最高日均费用”和“本企业最低日均费用”等概念。这些对于日服用价格高的中成药来说,不是好消息。
4、中成药疗效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过去,中成药的这个特点可以支持其多科室使用,成就大品种。
问题在于,目前西医相对中医明显多,而病人越来越年轻。当受过严格现代医学专业知识训练的年轻西医,碰上了同样年轻的病人,如果抛开利益的诱惑,很难说服其处方和服用中成药。在部分年轻人看来,中成药是多成分综合起效,等同于没疗效。再加上前几年国内妖魔化中医药的思潮和禁止西医处方中药的规定,中成药的使用受限。
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药专业毕业生,笔者认可中药疗效是多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及中成药的疗效。笔者进一步思考后认为,在生物医药革命和数据化时代,即便中成药,依然可以仿照化药开展有效成分的科学研究。比如青蒿具有抗疟疾的功效,仔细研究后发现其主要有效成分是青蒿素,而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均为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黄芩对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抗炎作用。研究发现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以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含量最高。诸如此类,中药学里《植物化学》这门课程会专门讲述。
5、中成药效果平缓持久,副作用小,标本兼治。
中成药来自于中药材,相对于化药副作用小,作用虽然慢但是效果持久,且能标本兼治。因此,过去很多人都选择中成药治病,拒绝服用西药。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工作压力之下,临床医生越来越倾向处方化药配合中成药,或单纯使用化药的方式。而很多年轻的病患,也更乐于服用见效快的西药。
6、中药注射剂。
很显然,当下中药注射剂近乎变成了政策严管的代名词,中药注射剂风光不再。如果不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去补齐产品的临床研究短板,部分临床副作用明显的存量的中药注射剂批文未来命运堪忧。
笔者作以上分析并非在唱衰中成药,而是陈述中成药临床推广的实际状况,希望能促进中成药企业尽快转型。
03
中成药企相比仿制药企具备转型优势
集采之后,医药市场将逐渐由过去的“市场为王”回归到“产品为王”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疗效确切的经典老药,在集采之后重新占据了临床一线用药的地位,比如二甲双胍、阿莫西林、阿司匹林、青霉素等。这可以说是集采带给老百姓和仿制药的一个利好,也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诊疗时代到来的标识。
集采对中成药企的影响却不一样。虽然集采整体对中成药的降价影响相对仿制药要小,但在医药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中成药企受到的冲击不比仿制药企小,中成药企更需要加快转型步伐。
2019年,很多仿制药企在面临运营压力之后,开始转向国家大力支持的中成药产业。时至今日,回过头来看,在产品为王,疗效为王的时代,中成药企更需要转型。
由于国家政策支持、中成药企相对规模普遍偏小、中成药标外市场销售量占比高等事实,中成药企转型相对仿制药企更具有优势。
一是整合中药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摊薄成本,赚取更多利润,在集采中占据成本优势。中成药企向上可以延伸到建立符合GAP要求的道地药材产业基地、收购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最近中药饮片企业寻求买家的很多);向下可以打造多功能的中医馆、养生馆(比如前店后馆或下店上馆等)。
二是拓展产品管线。中成药企业做大健康产品具备先发优势。比如非药类的养生产品、针灸理疗类中药产品、治疗失眠健忘的精神神经类产品等。
前些年有中西药复方制剂上市,很好的解决了中药疗效慢等问题。比如常年占据OTC市场榜首位置的感冒灵颗粒,就是中西药复方制剂。但是这类产品如今审批越来越难。
三是拓展产品销售渠道。中药相关产品由于副作用低,OTC产品多,更适合非医院渠道销售。在四大终端、九大市场里,近些年部分销售终端中药相关产品销售火热。比如某药企的黄芪颗粒,在基层终端销售火爆,利润还不低。又比如疫情之下,抗病毒的饮片,线上销售火热。
四是坚持对公司核心中成药产品开展现代医药学研究。提升质量标准,加大临床医学研究步伐。学习日本的汉方研究技术,仿照化药的一系列标准去提升产品。
中成药企业虽然转型更迫切,但其转型成功的利好因素比仿制药企多。
推荐内容:
得了糖尿病还能治好吗?这几种类型的口服降糖药,糖友们要记好了
糖尿病患者的福音,屠呦呦的“天然药”,青蒿素也能治疗心脏病?
心脏备用小马达:心脏起搏器医保报销吗?起搏器的手术费用是多少?
皮肤瘙痒、水泡、红斑、肿胀、死皮,湿疹用什么药好得最快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