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用
(1)理气健脾: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等症。
(2)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咳嗽,为治湿痰之要药。
(3)降逆止呕:用于气机阻滞之恶心、呕吐、呃逆,无论寒热,均可配伍应用。
2.认知
(1)关于药名:橘果的果皮,晒干,即为橘皮。陈久者其辛辣气味稍减,药用效果好,所以又叫陈皮,尤以广东新会、化州者为优,又称新会皮、广陈皮。从功效来看,新鲜者,其味辛辣,比较燥烈,容易上火;经过放置后,气味缓和,行而不峻,温而不燥,故名陈皮。《本草纲目》认为:“橘皮宽膈降气,消痰饮,极有殊功。他药贵新,唯此贵陈。”
(2)关于配伍:李时珍认为陈皮“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在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籥,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陈皮主要作用部位在脾胃。也有人认为陈皮同消痰药则能祛痰,伍消食药则能化食,各从其类以为用。若治痰湿不化,胸膈满闷,咳喘痰多,痰白黏稠,可配半夏、茯苓以燥湿化痰;若痰热咳喘,则与蛇胆、黄芩等以清化痰热;若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便溏,可配用白术、砂仁以健脾理气;若湿困脾胃,口淡纳呆,可配用苍术、厚朴以行气燥湿。从临床应用来看,补药、收涩药多配伍陈皮以防壅气,有“补而不滞”的特点。
(3)关于适应证:陈皮长于行气,主治脾胃气滞病证,但《金匮要略》中用陈皮治疗胸痹,如橘枳姜汤中重用橘皮,辅以枳实、生姜,主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显然,陈皮除了可治疗脾胃病变之外,也适用于心胸部位病变的治疗。论及陈皮的归经,一般多认为归脾、肺经,而按照张仲景治疗胸痹的用法,陈皮亦归心经。
(4)关于通便:《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云陈皮“利水谷”。李时珍说陈皮是“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痎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这里就讲了治疗“大肠闭塞”,《本草纲目》引载方勺《泊宅编》一医案“外舅莫强中令丰城时得疾,凡食已辄胸满不下,百方不效。偶家人合橘红汤,因取尝之,似相宜,连日饮之。一日忽觉胸中有物坠下,大惊目瞪,自汗如雨。须臾腹痛,下数块如铁弹子,臭不可闻。自此胸次廓然,其疾顿愈,盖脾之冷积也。其方用橘皮去穰一斤,甘草、盐花各四两,水五碗,慢火煮干,焙研为末,白汤点服。名二贤散,治一切痰气特验。世医徒知半夏、南星之属,何足以语此哉?珍按:二贤散,丹溪变之为润下丸,用治痰气有效。唯气实人服之相宜,气不足者不宜用之也”。由此可见,陈皮有泻下作用。张洁古认为陈皮“同杏仁治大肠气闭,同桃仁治大肠血闭,皆取其通滞也”。又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通,大便畅,则咳喘平,故陈皮治疗咳喘兼有便秘者效果好。
(5)关于治疟:古方有用陈皮治疗疟疾的记载。中医学认为疟疾的产生与痰有关,所谓“无痰不成疟”,而陈皮善于燥湿化痰,故可用于疟疾。从临床应用来看,主要用于痰疟、瘴疟,而瘴疟又本于痰。此处所谓“疟”,主要是指发热特点类似于疟疾的病证,临床使用时并不一定要检查出疟原虫。
(6)关于解酒:陈皮具有解酒作用,这在古代本草书中多有记载,临床可作为醉酒治疗的辅助用药。一般酒醉之后可以陈皮入煎剂,或临时用其泡水饮用。
(7)关于“橘井飘香”:据《太平广记·卷十三》载:苏耽,桂阳人也,汉文帝时得道,人称苏仙公。早丧所怙,乡里以仁孝著闻,宅在郡城东北,距县治百余里。公与母共食,母曰:“无鲊。”公即辍筯,起身取钱而去。须臾以鲊至。母曰:“何所得来?”公曰“县市。”母曰:“去县道往返百余里,顷刻而至,汝欺我也!”公曰:“买鲊时,见舅氏,约明日至。”次日,舅果至。一日,云间仪卫降宅。公语母曰:“某受命仙箓,当违色养。”母曰:“我何存活?”公以两盘留。母需饮食,扣小盘,需钱帛扣大盘,所需皆立至。又语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橘树能疗。患疫者,与井水一升,橘叶一枚,饮之立愈。”后果然,求水叶者,远至千里,应手而愈。这段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一直流传于世,从此医学史上就留下了“橘井”这个典故,并与“杏林”相媲美。“橘井飘香”、“杏林春暖”、“悬壶济世”成为医林的千古佳话,明代王世贞据此传说,还赋诗“橘井汲后绿,杏林种时红,此橘复何忧,年年饮春风”。将橘井、杏林予以赞颂。
(文章内容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