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分离性身份障碍

分离性身份障碍

分离性身份障碍简介: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以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在某些出版物种也称之为解离性人格疾患。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归类于第一轴的解离症的一种。

症状起因

症状起因:

  分离性身份障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强烈的应激,能力的分离(包括在意识中将个人的记忆,知觉和身份统一),成长过程中防御能力的习得,童年期遭受伤害后缺乏同情和抚慰以及对今后伤害性刺激的自我保护的能力缺乏等.身份认同的统一并不是与生俱来,它依赖于后天各种资源和经验而发展.在遭受创伤的孩童,这种发育被阻断,许多本该组合于同一身份中的特质仍然处于孤立状态.北美地区的研究显示,97%~98%分离性障碍成年病人报告童年虐待史,同时在85%的成年病人和95%的儿童,青少年分离性障碍以及其他形式相近的分离性障碍病人身上,可以验证有虐待史.虽然这些资料表明在北美地区病人中,童年虐待史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文化背景中,战争和灾难起着更主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说明所有的病人都有虐待史,或者病人所报告的虐待经历确实发生过.有些虐待经历的描述被证明是不准确的.同时,有些没有虐待史的病人在童年早期却遭受过重大创伤(如父母亡故),患过严重的疾病,或经历过重大的应激事件.举个例子,一个童年时代多次住院和手术的分离性障碍病人,他有着明确的创伤史,但没有虐待史.

  个体的发展有赖于儿童时期将各种复杂的信息和经验成功地整合.当儿童获得对自己和周围人统一而复杂的认识后,他们将顺利渡过那些不同的知觉和情感分离的阶段.每个发育时期都产生有不同自我,同时并不是每个经受童年虐待和创伤的人都发展成多重人格.多重人格病人容易被催眠,而这一特质与分离性素质密切相联,同时它被认为是分离性障碍的患病因素之一.当然,绝大多数具有这些特质的儿童还是具有正常的适应能力,并且能够在成人的保护和抚慰下,不会发展成分离性身份障碍.

就诊指南
就诊指南:
分离性身份障碍就诊指南针对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分离性身份障碍挂什么科室的号?分离性身份障碍可能患上什么疾病?与分离性身份障碍容易混淆的症状?医生一般会问什么?等等。分离性身份障碍就诊指南旨在方便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就医,解决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建议就诊科室
精神病科
可能疾病
1、 精神分裂症,可能伴随幻觉、思维破裂、思维紊乱等症状,应去精神病科就诊。
2、 人格障碍,可能伴随猜疑、多疑、易于产生病理嫉妒信念等症状,应去精神病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