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腮腺肿大

腮腺肿大

腮腺肿大简介:腮腺肿大常是疾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先肿2—3天,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或腮腺肿大同时有颌下腺肿大,甚或仅有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

症状起因

症状起因:

  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与副流感、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黏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1934年自患者唾液中分离得,并成功地感染猴及“志愿者”。病毒直径为85~300nm,平均140nm。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甲酚皂溶液、70%乙醇、0.2%甲醛溶液等可于2~5 min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在4℃时其活力可保持2个月,37℃时可保持24h,加热至55~60℃时经10~20min即失去活力。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该病毒只在人类中发现,但可在猴、鸡胚、羊膜和各种人和猴的组织培养中增生。猴对本病毒最易感。该病毒抗原结构稳定,只有一种血清型。但有六个基因型,即A~F。我国学者在1998年发现一个新基因型,核苷酸水平差异在0.8%~4.5%,氨基酸水平差异在3.5%~12.3%。

  腮腺炎病毒的核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具有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层表面含有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和一种血凝素糖蛋白(hemagglutinin glycoprotein),具有病毒抗原(V抗原)。S抗原和V抗原各有其相应的抗体。S抗体于起病后第7天即出现,并于2周内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可保持6~12个月,可用补体结合方法测得,S抗体无保护性。

  V抗体出现较晚,起病2~3周时才能测得,1~2周后达高峰,但存在时间长久,可用补体结合、血凝抑制和中和抗体法检测,是检测免疫反应的最好指标,V抗体有保护作用。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论发病与否都能产生免疫反应,再次感染发病者很少见。

  于病程早期,可自唾液、血液、脑脊液、尿或甲状腺等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本病毒很少变异,各毒株间的抗原性均甚接近。

就诊指南
就诊指南:
腮腺肿大就诊指南针对腮腺肿大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腮腺肿大挂什么科室的号?腮腺肿大可能患上什么疾病?与腮腺肿大容易混淆的症状?医生一般会问什么?等等。腮腺肿大就诊指南旨在方便腮腺肿大患者就医,解决腮腺肿大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建议就诊科室
口腔科
可能疾病
1、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可能伴随高热、胀痛、腮腺肿大等症状,应去口腔科或传染科就诊。
2、 放射病,可能伴随食欲减退、头昏、食欲减退等症状,应去内科或皮肤性病就诊。
3、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可能伴随腮腺肿大、腮腺肿胀、腮腺区肿大等症状,应去口腔科就诊。
4、 腮腺炎,可能伴随腮腺肿大、发烧、温毒厥脱等症状,应去内分泌科或口腔科就诊。
5、 化脓性腮腺炎,可能伴随腮腺肿大、腮腺无痛性肿块、腮腺肿胀等症状,应去口腔科就诊。
相关检查
1、磁共振水成像,磁共振水成像目的是使含水器官显影。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