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栓形成简介:在促凝因素的作用和触发辅助因子的参与下,能引起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聚,绞绕成团形成微血栓而阻塞微血管。凝聚的血小板又释放促凝物质,激活凝血酶,进一步促进纤维蛋白的形成和沉积,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纤维蛋白若沉积在红细胞表面,在循环过程中可互相包绕、粘着而形成较大的凝块,从毛细血管延伸到微静脉,造成局部的血流阻塞。当被包绕的红细胞逐渐发生退变、分解,所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和凝血活酶,又可促进凝血。
症状起因:
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涉及的病因相当广泛。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对血小板生物化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凝血因子化学结构以及超微结构研究的深入,对血栓形成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目前认为血栓形成是复合因素所引起的,其中血管壁、血小板、血流速度、血液黏度和凝血活性等,均有重要作用。近来对于血液蛋白酶抑制物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先天性血栓性物质或先天性血栓倾向的病人,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常见的病因如下:
1.血栓性素质
(1)抗凝物质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异常抗凝血酶Ⅲ症、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肝素辅助因子Ⅱ缺乏。
(2)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纤溶酶原缺乏、纤溶激活物质缺乏、纤溶抑制物增多、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2.静脉血栓形成
(1)血流淤滞:妊娠、肥胖、创伤、外科手术、充血性心力衰竭、卧床过久。
(2)凝血亢进:恶性肿瘤、骨髓增生性疾病。
(3)其他:口服避孕药、溶血危象。
3.动脉血栓形成
(1)血管壁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
(2)血液黏度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浆细胞病、烧伤。
(3)血小板功能异常: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4.微循环血栓形成
(1)栓塞:多见于动脉血栓。
(2)凝血活性增高:细菌性内毒素、病毒、溶血、坏死组织、肿瘤细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清病、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 建议就诊科室
- 血液科
- 可能疾病
- 1、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伴随静脉曲张、上肢水肿、静脉血栓等症状,应去血管外科就诊。
- 2、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可能伴随老年人高粘血症、心脏杂音、心脏杂音等症状,应去心血管内科或血管外科就诊。
- 3、 心室肌致密化不全,可能伴随右心衰竭、心动过速、心脏肥大等症状,应去心血管内科或儿科就诊。
- 4、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能伴随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增多、高粘滞综合征等症状,应去血液科就诊。
- 5、 富贵病,可能伴随血压高、微血栓形成、血糖值升高等症状,应去消化内科或心血管内科就诊。
- 相关检查
- 1、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活性,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活性检测是对人体内的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进行活性测定,用发色底物法进行检测。
- 2、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抗原,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抗原检测是对人体内是否存在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抗原进行检测。
- 3、血浆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p>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检测是利用在瑞斯托霉素辅因子存在下使正常血小板发生凝集。
- 4、心血管造影,心血管造影可了解心脏和血管的生理和解剖的变化,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诊断心脏血管病方法。
- 5、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用于测量血流方向,血流性质,血流速度,血流量,异常血流束的途径,异常血流束可协助二维超声心动图,明确结构异常的部位及走行,确定异常分流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