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尿崩简介:尿崩症是指大量稀释性体液从体内排出,这种过量摄水和低渗性多尿的状态,可能是由于正常的生理刺激不能引起抗利尿激素(ADH)释放所致(中枢性或神经性),或肾脏对抗利尿激素不起反应即肾性尿崩症。 肾性尿崩是指后者。即在血浆ADH正常或增高的情况下,肾脏不能浓缩尿液而持续排出稀释尿的病理状态。 尿崩症是指血浆ADH正常存在或增高的情况下,肾脏不能浓缩尿液而持续排出大量稀释性尿液的病理状态是一种罕见的肾小管功能异常性疾病。这种过量摄水和低渗性多尿的状态可能是由于正常生理刺激不能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所致肾性尿崩症(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是一种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功能障碍的疾病,表现为多尿、烦渴及持续性低张尿病因可为遗传性和继发性遗传性为伴性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又称为遗传性或原发性抗垂体后叶素性尿崩症也可称为家族性肾性尿崩症。继发性者可发生于各种慢性肾脏病(如梗阻性肾病、间质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高钙血症、失钾性肾病肾结核肾髓质囊性病等),多发性骨髓瘤肾淀粉样变药物损害(如地美环素、甲氧氟烷长春新碱)等后天性患者由于肾脏和肾外疾病的抗ADH作用和(或)破坏了肾脏髓质间液的高渗状态使尿液浓缩受到一定影响,故又称为继发性或不完全性抗ADH性尿崩症。

症状起因:
一、原发性先天性和家族性。
二、继发性
1.多种慢性肾病(多囊肾、髓质囊性病、慢性间质性疾病、严重肾功能衰竭)。
2.阻塞性尿路病,梗阻被解除后。
3.单侧肾动脉狭窄。
4.肾移植术后。
5.急性肾小管坏死。
6.低钾(包括原发性醛固酮症)。
7.慢性高钙血症(包括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8.药物(锂、甲氧氟烷、地美环素、秋裂胺、两性霉素B、庆大霉素等)。
9.全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干燥综合征等)。
- 建议就诊科室
- 肾内科
- 可能疾病
- 1、 急性肾小管坏死,可能伴随抽搐、无尿、肌肉萎缩等症状,应去肾内科或泌尿外科就诊。
- 2、 尿崩症,可能伴随烦渴多饮、多尿、尿比重下降等症状,应去肾内科或内分泌科就诊。
- 3、 肾性尿崩症,可能伴随尿崩、抽搐、烦渴多饮等症状,应去肾内科或内分泌科就诊。
- 4、 肾炎,可能伴随少尿、无尿、水肿等症状,应去肾内科就诊。
- 易混淆症状
- 糖尿、多尿、多饮
- 相关检查
- 1、禁水加压素试验,禁水加压素试验用于可鉴别垂体性尿崩症与肾性尿崩症。
- 2、尿钾,尿钾测定可反映肾脏病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