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小脑电刺激术

小脑电刺激术

小脑电刺激术简介:  1973年Cooper发现,刺激小脑对大脑、延髓及脊髓神经活动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可抑制实验性慢性癫痫和大脑皮质诱发活动。临床生理学也证实刺激小脑可抑制脊髓的H,V1、V2反射(H反射是脊髓的单突触反射,V1、V2反射是脊髓的多突触反射),同时抑制丘脑和皮质诱发反应。于是首创用慢性小脑电刺激治疗癫痫获得成功。多数学者认为其作用机制是小脑受到刺激,经过脑干网状结构活化和丘脑抑制而发挥作用。Cooper本人则认为小脑刺激是一种传入神经阻滞作用。  目前,用于小脑刺激的装置有两大类:一是射频耦合刺激器。由一植入部分(电极、导线及接收器)和一体外装置(发射器和天线)组成。如国外的Medtronic1743型小脑刺激器及作者等研制的国产J-63型小脑刺激器(图1)等。二是可完全植入体内的小脑刺激器,如Neurolith 601型,为一全植入锂能电池脉冲发射器。

    别名
  • 麻醉方式
  • 参考价
  • 手术时间
  • ¥28
适应症

适应症:

  1、广泛性顽固性癫痫,经长期药物难以控制的病人

,

  2、癫痫发作类型有强直一阵挛性发作(大发作),肌阵挛发作及小发作的病人。

,

  3、有确定性脑电图异常改变,智商(IQ)达70以上的病人。

,

  4、较长期的癫痫发作,经各种检查排除颅内有占位性病变的病人。

不适应人群

不适应人群:

  有脑占位病变者禁用。儿童和精神障碍不能合作者为相对禁忌证。

手术前

手术前:

手术后

疾病预防:

  1、广泛性顽固性癫痫,经长期药物难以控制的病人

  2、癫痫发作类型有强直一阵挛性发作(大发作),肌阵挛发作及小发作的病人。

  3、有确定性脑电图异常改变,智商(IQ)达70以上的病人。

  4、较长期的癫痫发作,经各种检查排除颅内有占位性病变的病人。

,

  有脑占位病变者禁用。儿童和精神障碍不能合作者为相对禁忌证。

,

小脑电刺激术注意事项:

  (1)电极置于靠近小脑半球中线的前后叶部。如偏外侧,则疗效差,并可引起头痛。

  (2)硬膜应严密缝合,防止脑脊液漏。

  (3)导线连接时应严格密封。

  (4)术毕应及时行脑电图检查,以验证“刺激系统”电流是否畅通。

,

小脑电刺激术术前准备:

  (1)术前应详细估价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并教会病人的家属观察与记录发作情况,以资术后作疗效对比。

  (2)进行神经心理学试验,如WAIS(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和WMS(Wechsler memory scale)试验。还应进行神经生理学检查,如H、V1、V2反射,体感诱发电位(SSEP),视觉诱发电位(VEP),以便术后观察疗效。

  (3)教会病人应用刺激器。

,

小脑电刺激术术后护理:

  1)因置异物于体内,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术后10~14d可启开电钮开始刺激,刺激时将发射天线放在埋藏接受器的皮肤表面,用胶布固定,在紧密经皮电感耦合下对小脑电极发出电刺激信号。

  刺激参数:一般选用波宽0.5~2.0ms,频率5~15Hz,电压峰值1.0~3.0V(P-P),刺激周期为开闭交替8min(或4min,或2min)。可任意选择持续24h或仅白天刺激均可。

  (3)术后定期检查。

  (4)保护好刺激器。

  (5)继续用抗癫痫药物,定期检查EEG SSEP,VEP,H、V1、V2反射,调整刺激参数。

类别

类别:

过程

过程: <ul class="text_art"> <li><span>第1步</span><p>枕下入路,正中直切口,显露枕骨鳞部,于枕外粗隆两旁之下各钻骨孔1个,稍扩大骨窗,于横窦之下切开硬脑膜。</p></li> <li><span>第2步</span><p>在直视下电凝和切断小脑上与小脑幕间之桥静脉。</p></li> <li><span>第3步</span><p>将两个电极分别放入两侧近中线的小脑上,电极导线固定在硬脑膜上。</p></li> <li><span>第4步</span><p>严密缝合硬脑膜,必要时加用肌块覆盖,以防漏脑脊液。</p></li> <li><span>第5步</span><p>电极导线通过皮下隧道引入右侧锁骨下胸壁的皮下组织内,将接收器埋藏在皮下组织内,将导线与接收器相连接。并用硅胶管密封,彻底止血,不放引流,缝合切口。</p></li> <li class='"last"'><span>第6步</span><p>术毕应进行脑电图检查,以证实刺激电流通畅,刺激系统完好,否则需要重新调整。</p></li> </ul>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