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小螺菌感染

小螺菌感染

小螺菌感染简介:本病是由被啮齿类动物咬后,小螺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复发性和发热性疾病。原伤口常很快愈合,但在1~4周(平均12天)后开始出现发热、畏寒,伴有乏力等全身症状。有时亦可累及心肌、肝和肾而病死。一般经4~8周可自愈,但未经治疗者可延续达1年以上。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诺氟沙星胶囊,氯霉素胶囊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被啮齿类动物咬后,原伤口常很快愈合,但在1~4周(平均12天)后开始出现发热、畏寒,伴有乏力等全身症状。在原伤口处皮肤又出现疼痛、肿胀和蓝灰色结节。它可破溃,周围水肿,呈下疳状损害,伴有局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发热可高达40℃,2~4天后,体温骤退。经3~7天间歇,又发热并发生大片斑疹、斑丘疹或红色风团样皮损,偶有关节炎。在未经治疗的病例中,部分患者可复发,但每次发作时,其症状显示愈发愈轻。皮疹经几次复发后,亦终于不发。在个别病例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昏迷、木僵,甚至病死,有时亦可累及心肌、肝和肾而病死。一般经4~8周可自愈,但未经治疗者可延续达1年以上。

  二、诊断

  有鼠咬史,结合临床症状,本病较易诊断。必要时,实验室检查获得阳性结果,则可确诊。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被啮齿类动物咬后,小螺菌感染引起。

  二、发病机制

  被啮齿类动物咬后,原伤口常很快愈合,但在1~4周(平均12天)后开始出现发热、畏寒,伴有乏力等全身症状。在原伤口处皮肤又出现疼痛、肿胀和蓝灰色结节。它可破溃,周围水肿,呈下疳状损害,伴有局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首先要灭鼠。实验室工作者需戴手套,如被啮齿类动物咬伤后,需仔细地清洗伤口后用硝酸银烧灼或注射足量的青霉素进行预防。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需与疟疾等周期复发性疾病作鉴别。

  疟疾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即: 间日疟,病原为间日疟原虫;三日疟,病原为三日疟原虫;卵形疟,病原为卵型疟原虫;恶性疟,病原为恶性疟原虫。人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所以在疟区,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而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容易被感染。 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偏高,而嗜酸粒细胞计数偏高。梅毒血清试验约有50%呈假阳性。从溃疡处取得渗出液或局部淋巴结穿刺抽出物,经暗视野检查可找到螺旋体。被感染的鼠咬伤后,其外周血液、肿大的淋巴结和皮肤损害,用Giemsa染色或嗜银染色法可见到螺旋体,进行豚鼠接种可获得阳性结果。

  组织病理:在局部接种处,皮肤显示水肿,并有单核细胞浸润和坏死。局部淋巴结增殖。当螺旋体侵入血液后,肝和肾小管皆显示毒性出血和坏死。心肌、脾和脑膜有充血、水肿和混浊肿胀。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小螺菌感染一般治疗

  一、治疗

  青霉素60万U,肌内注射,每天4次或每隔12小时1次,共14天,或口服青霉素1g,6小时1次,共10~14天。四环素有时亦见效,1~2g/d,分次服,至少6天。在治疗24h内可退热,但需注意可能发生赫氏反应。

  二、预后

  个别病例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昏迷、木僵,甚至病死,有时亦可累及心肌、肝和肾而病死。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小螺菌感染一般护理

  1.小螺菌感染平时应该可以多吃增加健脾开胃的食品,如白桂、白扁豆、萝卜、香、陈皮等。

  2.饮食要有规律,宜补充高蛋白质食品,如奶类、瘦肉、红枣、赤豆等,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避免情绪低落,多注意休息,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对疾病的缓解具有较好的效果。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小螺菌感染饮食原则

  小螺菌感染平时应该可以多吃增加健脾开胃的食品,如白桂、白扁豆、萝卜、香、陈皮等。饮食要有规律,宜补充高蛋白质食品,如奶类、瘦肉、红枣、赤豆等,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避免情绪低落,多注意休息,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对疾病的缓解具有较好的效果。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