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瘤简介:血瘤,瘤的一种。呈半球形或扁平状隆起。边缘明显,质软如绵,或软硬间杂, 表面色红或紫红色,也有肤色如常者,压之可暂时缩小或退色,擦破则出血难止。《外科正宗》:「心主血,暴急太甚,火旺逼血沸腾,复被外邪 所搏而肿曰血瘤」;又「血瘤者,微紫微红,软硬间杂,皮肤隐隐缠若红丝,擦破血流,禁之不住」。类于血管瘤。血瘤的辨证论治 血热瘀滞型。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血液血管
- 无传染性
- 99%治愈
- 先天的居多
- 脑膜转移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副鼻窦炎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中医科
- 中医药物治疗
- 2-5周
- 市三甲医院约(10000-20000元)
- 常见药品
- 芩连片,板蓝根颗粒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血瘤症状
血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以四肢、躯干、面颈部多见。常在出生后即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而长大,长到某种程度后,可停止进展。瘤体外观呈暗红色或紫蓝色,亦可为正常皮色,小如豆粒,大如拳头,质地柔软,状如海绵,压之可缩小,肢体活动时胀大。血瘤可并发出血、感染和溃烂。婴儿患者有的可在数年内自行消退。
疾病病因:
血瘤病因
由于心火妄动,逼血人络,血热妄行,脉络扩张,气血纵横,结聚成形,显露于肌肤而成。
疾病预防:
血瘤的辨证论治
血热瘀滞型
【证见】 初起或瘤体色红,或肿胀,或患处有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凉血活血,滋阴抑火。
【方药】
1.主方 芩连二母丸(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黄芩9克,黄连6克,知母9克,象贝母9克,川芎6克,当归9克,生地黄30克,羚羊角骨15克(先煎),地骨皮12克,侧柏叶9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芩连二母丸,每次6克、每日2次,灯心煎汤送服。
3.单方验方
(1)丹参地鳖方(颜德馨验方)
处方:紫丹参12克,生牡蛎30克,泽兰12克,王不留行12克,炮穿山甲4.5克,丝瓜络6克,川芎6克,土鳖虫4.5克,威灵仙12克。疼痛较甚加桃仁12克、水蛭粉1.5克(分吞)。水煎,头2汁内服、第3汁外熏,每日1剂。适用于静脉性血管瘤。
(2)五灵脂消瘤方(袁金生验方)
处方:生黄芪45克,桂枝15克,桃仁12克,干姜15克,防风15克,三棱9克,莪术9克,五灵脂15克,茯苓13克,泽泻9克,炒白术24克,知母15克,生姜30克,香附片12克,制草乌12克,当归9克,大枣5枚,牡丹皮9克。水煎服,每日l剂。适用于海绵状血管瘤。
(3)九香虫外涂方(潘大理等《中医杂志》1987.1)
处方:活九香虫若干只,将虫盛于瓶中备用。用时用一镊子夹住九香虫前半部,另用一镊子夹住虫体尾部,挤出腹腔内容物,涂于血管瘤上。视瘤体大小用药,以涂布均匀为度。每日3—4次,连用数日。
寒凝血瘀型
【证见】 病久,或瘤皮紫暗,或兼见畏寒,疼痛人夜更甚。
【治法】 温经补气,活血行瘀。
【方药】
1.主方 通窍活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大枣12克,黄芪30克,三棱9克,莪术9克,桂枝9克,干姜9克,制附子9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十二温经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血热瘀滞证单方验方。
疾病鉴别:
血瘤鉴别
本病多得之先天,受之父母,肾中伏火结于血脉而成;或因心火妄动,逼血沸腾,外受寒凉,相互凝结,显露于肌肤而成。其特点是瘤体或红或紫,按之可暂时退色或缩小,触破后血不易止。
本病总因血脉瘀滞而成,辨证时当分清寒热虚实。初起时多实多热,瘤色赤,患处肿胀有热感,为火热血实气盛之象;病久多虚多寒,瘤色紫暗,乃寒凝血瘀之象。阳虚生外寒,故畏寒,病久人络则疼痛,病发于阴故疼痛入夜更甚。治疗以活血行瘀为原则。
疾病检查: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护理:
血瘤一般护理
血瘤护理
[其他疗法]
一、压迫法长期把棉花垫直接放在血瘤表面,并以胶布及绷带加压固定。
二、注射疗法把消痔灵注射液与1%普鲁卡因,按1:1混合,用细长针头插入瘤体内,缓慢注入,以致整个瘤体高起为止。每次用药液3—6mL。隔l周可反复注射。若瘤体尚未发硬萎缩,则消痔灵注射液与1%普鲁卡因的比例可增至2:1,按前法注射。
三、冷冻疗法可采用液氮冷冻治疗,有较好效果。
四、手术治疗瘤体较大而局限者,经充分准备,可行手术切除。
疾病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