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瘀阻简介:心血瘀阻,心脉受阻,血液运行不畅,临床以心胸部憋闷疼痛,唇舌瘀暗为主要表现的证。又称心脉痹阻。多见于胸痹、厥心痛、心悸,以及西医的冠心病、心包炎、心律失常、精神分裂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心脉痹阻
- 心脏
- 无传染性
- 所有人群
- 心悸,涩脉
- 新生儿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窦性心律不齐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中医科
- 常见药品
- 麝香保心丸,阿司匹林肠溶胶囊,丹参保心茶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心血瘀阻症状诊断
心血瘀阻证的临床表现为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并可循手少阴心经向左上肢放射,口、唇、爪甲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等症状。本证虽因于虚,但多实证。疼痛发作时,必须辨清瘀、痰、寒、气的不同特点,进行诊断和治疗。
疾病病因:
心血瘀阻疾病病因
心脉的正常运行与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三者有关。若因久病体虚,思虑劳心过度,或痰湿内阻,或失血过多等,使脉不充盈,心之阳气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则容易导致瘀血内阻、气机阻滞,而使心脉受阻出现心血瘀阻证。该证常因劳累、感受寒邪,或情志变化而诱发、加重。
疾病预防:
疾病鉴别:
心血瘀阻鉴别诊断
1.辩证
本病多因素体气虚,复加劳倦忧思,致脏气失调,心气不充。气血运行不畅,血滞成瘀,闭阻心脉而成。或因素嗜膏梁厚味,好食肥甘,致痰湿内蕴,脉道受阻,血滞成瘀,或由寒邪人侵,气血凝滞等引起以上诸症。
2.心血瘀阻证主要类型
①瘀血内阻
在心血瘀阻证较为常见,其辨析要点为心前区刺痛,甚或绞痛难以忍受,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②痰浊停聚
体胖痰多之人多见,疼痛以闷痛为主,伴见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象沉滑等痰浊内盛的症状。
③阴寒凝滞
疼痛特点为突发性剧痛,得温痛减,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寒象。
④气机郁滞
往往与情志因素有关,疼痛多为胀痛,舌质淡红或黯红,苔薄白,脉弦。以上痰、瘀、寒、郁亦可兼夹共见。
疾病检查: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心血瘀阻辨证论治
心血瘀阻中医治疗
血瘀阻证治宜活血化瘀、温通心阳,可选用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疼痛发作时,着重祛瘀、行气、化痰、散寒;缓解时,以温通振奋心阳,疏通心脉为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方中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止痛;生地、当归养血和血。胸部窒闷不适,去生地之滋腻,加沉香、檀香、降香利气宽胸。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活血化瘀,通络定痛。兼气虚者,去理气之青皮,加黄芪、党参、黄精补中益气。兼血虚者,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滋养阴血。兼阴虚者,加麦冬、玉竹、女贞子滋阴。兼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温补阳气。兼挟痰浊,而见胸满闷痛,苔浊腻者,加瓜蒌、薤白、半夏理气宽胸化痰。
疾病护理:
疾病饮食:
心血瘀阻饮食原则
心血瘀阻饮食保健
1、心血瘀阻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2、心血瘀阻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