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丘疹性皮肤病简介:黑色丘疹性皮肤病(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1925年由Castellai首次报告。多发于黑人,皮损初呈微小,圆形,皮肤色或黑色增深的丘疹,皮损大小形状酷似脂溢性角化病及扁平疣。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皮肤
- 无传染性
- 65%
- 女性黑人青少年
- 溃疡外观呈虫蚀样,结痂,鳞屑
- 疥疮,麻风病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皮肤科
- 中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 1-3个月
- 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 皮损,免疫病理检查,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 常见药品
- 转移因子胶囊,甲硝唑凝胶,氟轻松维B6乳膏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
初呈微小、圆形、皮肤色或黑色增深的丘疹,单个或少数发生于颌部或颊部,皮损逐渐增大增多,数年中可达数百,除眶周外尚分布于面部、颈部和胸上部。皮损大小形状酷似脂溢性角化病及扁平疣。不发生鳞屑,结痂和溃疡,亦无瘙痒及其他主观症状。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即可诊断。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
二、发病机制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疾病预防:
预防:
1、不宜搔抓及外用刺激性药物,勿过度用热水烫洗,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
2、不要饮酒避免过度日光曝晒,不要吸烟,避免使用致癌的化学物质。定期检查身体,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疾病鉴别:
本病病因不明确,其临床特点与脂溢性角化病相似,故应进行区别。
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特点:损害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颞部,其次为手背、躯干和四肢。初起为淡褐色或深褐色或黑色,扁平丘疹缓慢增大,表面粗糙,或乳头瘤样增生,常附有油腻性鳞屑,数目不定。短期内出现多发性脂溢性角化样皮损,可能伴发内脏恶性肿瘤。
疾病检查:
组织病理:组织病理象基本与脂溢性角化病相同。可见轻度角化亢进和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基底层色素增深。有些标本可见表皮网状增生和假性角囊肿。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黑色丘疹性皮肤病一般治疗
可采用刮除法液氮冷冻和电干燥疗法。
疾病护理:
黑色丘疹性皮肤病一般护理
1.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2.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3.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4.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
疾病饮食:
黑色丘疹性皮肤病饮食原则
一、如果是属于寒冷性荨麻疹,则可采用以下食疗法:
1、 用十余棵香莱的根须洗净切段,煮5分钟,调上蜂蜜,连吃带饮。
2、取醋100毫升,木瓜60克,生姜9克。3味共人砂锅煎煮,醋干时,取出木瓜、生姜。早、晚2次食完。
3、用蝉衣5个、池塘里浮萍250克,水煎服,每日服2次(早晚各1次)。
4、 取桐臭蒿子一把,在锅中煮沸约5--10分钟后喝汁,即愈,不复发。
5、 用鲜丝瓜叶用清水洗净备用,连续搓擦了10多次即痊愈,不复发。
6、 取玉米须15克,已发酵好的酒酿l00克。将玉米须放人铝锅中,加水适量,煮20分钟后捞去玉米须,再加酒酿,煮沸食用。
7、用黑芝麻30克,黄酒15--30克。芝麻打碎,放杯中,加入黄酒,加盖,放锅中隔水蒸15分钟。每晚睡前1次服食芝麻酒。
8、 取三七1--1.5克,去骨鸡肉100克。三七切成薄片,用鸡油或猪油炸黄,加入鸡肉拌匀,放人碗中,再加水适量,用文火蒸炖1小时,加入少量食盐调味。
二、饮食不要喝酒,不吃辛辣食物不吃海鲜牛羊肉。
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