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状小汗腺腺瘤简介:乳头状小汗腺腺瘤(papillary eccrine adenoma)1977年由Rolon和Helwig首先报告。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皮肤
- 无传染性
- 95%
- 成年人
- 掌跖多汗,婴儿含吮时乳头刀割样疼痛并渗血,遇冷后排汗增多
- 月经不调
- 常见药品
- 苦参素氯化钠注射液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
1.其特点为主要位于四肢的真皮结节,发生于黑人。易复发。
二、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疾病病因: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的形成原因相当复杂,包括遗传、自然老化、女性荷尔蒙、个人体质等都有影响。
1.与遗传有关:本病是一种痣样肿瘤,有时有家族史。
2.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二、发病机制:
1.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在真皮上部和中部可见许多囊状导管和一些实性表皮细胞索,包埋于纤维基质中。囊状导管壁常衬以两层细胞,大都扁平。内层细胞偶呈空泡状。一些导管的外壁细胞向外凸出弯曲,形如逗号或蝌蚪样。在连续切片中,可见这些囊性导管与表皮内导管的扩张囊相连,但不与下方的大汗腺分泌段相连。
疾病预防: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预防
1.尽可能减少感染,避免接触放射线和其他有害物质,尤其是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2.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3.应首先关注和改善那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例如戒烟、合理饮食、有规律锻炼和减少体重。任何人只要遵守这些简单、合理的生活方式常识就能减少患病的机会。
疾病鉴别: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鉴别诊断
1.睑黄瘤:
常见于上睑近内眦处,为黄色丘疹或斑块,常对称分布。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常伴有高脂蛋白血症。
2.扁平疣:
主要见于青少年,多发生在面部,但下睑非好发部位,除面部外,也可见于手背,为表面光滑,质硬,粉红、淡黄、浅褐或正常肤色的芝麻至黄豆大小的扁平丘疹。散在或成群分布。一般无症状,偶有疼痛感。可自行消失,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3.疣状痣:
皮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为淡黄色或棕黑色疣状丘疹,表面角化过度,粗糙,多呈线状分布。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肥厚,基底层黑素增多,但无疣细胞。
4.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多发于头皮,皮损为单个乳头瘤状结节、斑块,表面有渗出、结痂。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不同程度的乳头瘤样增生,并不规则地向真皮内陷形成乳头状囊腔。
疾病检查: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检查
1.血常规。
2.尿常规。
3.组织病理:为界限清楚无包膜的真皮肿瘤,由两层分支状细管组成,免疫组化分析表明向小汗腺分泌细胞分化。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一般治疗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西医治疗
一、治疗:
1.本病属于肿瘤性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手术彻底切除后一般具有一定的复发几率,具体的复发的可能性和手术切除的范围有关。故应尽量扩大切除病变范围。对于有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应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二、预后:
1.本病属于肿瘤性疾病,有明显的复发倾向。
疾病护理: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一般护理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护理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2.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
疾病饮食: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饮食原则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饮食保健
1.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2.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