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急性淋巴管炎

急性淋巴管炎

急性淋巴管炎简介:由链球菌引起的皮内或皮下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多发于四肢,病原菌常由皮肤破损处侵入,或由其它化脓病灶扩散而来。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内分泌科,普外科
  • 药物治疗
  • 治疗周期7天
  • 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 WBC
  • 常见药品
  • 羟布宗片,头孢地尼分散片,头孢克洛缓释片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1、四肢为好发部位,有损伤感染病源。

  2、淋巴管可见一条或数条“红线”向近侧延伸,有压痛,所属淋巴结肿大、疼痛。

  3、严重者往往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厌食,血象白细胞计数增加。

  二、诊断

  1.感染病源近端皮肤沿淋巴管走行可见一条或数条红线,并向近心端延伸,局部较硬,有压痛。

  2.严重者伴有发冷,发热症状。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病因

  1、多数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可能来源于口咽炎症、足部真菌感染、皮肤损伤以及前述的各种皮肤、皮下化脓性感染。

  2、其主要病理变化为淋巴管壁和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增厚,淋巴管腔内充满细菌,凝固的淋巴液及脱落的内皮细胞。本病多见于四肢,往往有一条或数条红色的线向近侧延伸,沿行程有压痛,所属淋巴结可肿大、疼痛。

  3、严重者常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及白细胞计数增多。故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积极防治原发病灶。凡患有疖时,应避免搔抓;积极治疗,若治疗不及时,可继发感染发生本病。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一、鉴别

  需要和急性淋巴结炎鉴别。

  1、管状淋巴管炎可分为深,浅两种,浅层淋巴管炎,在伤口近侧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硬而有压痛,深层淋巴管炎不出现红线,但患肢出现肿胀,有压痛,两种淋巴管炎都可以产生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2、急性淋巴结炎轻者仅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和略有压痛,并常能自愈,较重者,局部有红,肿,痛,热,并伴有全身症状,通过及时治疗,红肿即可消退,但有时由于瘢痕和组织增生,可遗留一小硬结;炎症扩展至淋巴结周围,几个淋巴结即可粘连成团;也可以发展成脓肿,此时,疼痛加剧,局部皮肤变暗红,水肿,压痛明显。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1.血常规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此项目已成为检查病人的一个惯例。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2.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体格检查

感染病源近端皮肤沿淋巴管走行可见一条或数条红线,并向近心端延伸,局部较硬,有压痛。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3、有肿大、疼痛等伴随症状?

4、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5、治疗情况如何?

6、有无药物过敏史?

7、家中是否有急性淋巴管炎患者?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急性淋巴管炎一般治疗

  一、西医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灶。

  2.局部热敷、理疗。

  3.有全身症状者,行抗菌消炎治疗。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急性淋巴管炎一般护理

  1.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物,患病时忌食鱼腥发物。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3.夏秋季节多饮清凉饮料,如金银花露、绿豆米仁汤等。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急性淋巴管炎饮食原则

  一、饮食保健

  1、急性淋巴管炎预防

  用法:荸荠去皮切片,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人锅,加水文火煮粥,每日2次服食。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急性淋巴管炎。

  附注:荸荠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2、马齿苋芦根饮

  组成:鲜马齿苋1000克,鲜芦根1000克。

  用法:上药洗净,榨汁代茶饮,每次100毫升,每日2-3次。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淋巴管炎,下肢肿胀,压痛。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