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绿猴病

绿猴病

(非洲出血热,马堡-埃博拉病毒病)

绿猴病简介:绿猴病(green monkey disease)又称非洲出血热(Africa hemorrhagic fever)、马堡-埃博拉(Marburg)病毒病。 1967年,法兰克福和贝尔格莱德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了该病的症状,都曾经使用的来自乌干达的非洲长尾绿猴成了重大嫌疑。我国尚无本病发生和流行的病例或血清学证据,鉴于其对人类和养猴业的危害性,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射干抗病毒注射液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潜伏期3~9天,突然发病

  1.类似流感症状:

  初起有全身疲乏、畏寒、大量出汗、剧烈头痛、结膜炎、大量呕吐、水样腹泻、弥漫性腹痛、肌痛等。颊黏膜可出现小红点,软腭出现水疱,扁桃体肿大。

  发热:体温在3~4天时达高峰,可达40℃以上,急性发热常持续2周,但经12~14天可再次升高。

  全身淋巴结肿大,严重可累及肝、心、胰、肾、造血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发病初期可有咽痛、咳嗽、胸痛,可发生肺水肿;早期可出现蛋白尿,晚期可发生肾衰;患者的眼结膜充血,可发生眼睑或眼结膜炎。

  2.特征性症状:

  皮疹:发病5~7天,在臀部、躯干、四肢出现散在的毛囊性红色丘疹,1天后斑丘疹相融合,严重呈出血性弥漫性红斑。皮肤无痒感,一般持续3~4天后消退,脱屑,掌跖、四肢末端脱屑较重。

  出血:皮疹出现的同时,病人呈现出血性倾向,如鼻衄、齿龈出血、尿血和阴道出血等,发病1~2天内,呕吐物和粪便中含有大量血液。严重者可因发生休克而死亡,并伴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二、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可以诊断。在急性病例,可取病人的血液和尿,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即可做出诊断。病毒的分离可取上述病料接种Vero细胞,3天后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即可检出细胞内的病毒抗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不仅检出抗体时间早、水平高,而且可测定IgG和IgM两类抗体。IgM抗体在发病后7天即可出现,并很快达到高峰,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为典型的丝状病毒,形似丝线,直径通常一样,但长度介于800至14,000纳米(nm),通常感染力最强时长度约为790 nm。通过与猴密切接触而传染于人。首次发生于欧洲,与来自乌干达的非洲绿猴接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是在解剖非洲绿猴,直接接触其内脏器官、血液以及处理使用过的器皿而被感染的。因而得名。本病是一种急性皮肤致敏性的出血性疾病。

  经常接触猴的饲养员却极少发生感染,说明本病的传播方式可能以直接接触为主。这种病通常是通过体液传播,即可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尿液、排泄物、呕吐物、唾液等传播,也可通过皮肤、结膜,经口或飞沫传播。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者因接触机会多而易受染。

  二、发病机制

  马尔堡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犯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尔后被带至区域淋巴结,在淋巴系统内播散,并通过血行感染肝、脾和其他组织。病毒和细胞表面的凝集素结合,通过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导致细胞坏死。 也可因为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细胞的间接损伤。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1.对来自疫区的旅客要进行身体健康的询问,对有高烧、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的病人应限制入境。禁止进口来自疫区的猴类动物,对其他动物也应实行检疫。

  2.一旦发现病例应立即报告,严密隔离,对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观察和隔离。对接触者和传染源的调查,找出在患者起病后3周内与其有密切接触的所有人,并对其进行密切监测。

  3.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时要采取呼吸防护,病人的排泄物、痰、血和病人接触过的所有物品,高压消毒、焚化或煮沸消毒。实验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险性,进行相关实验的试验室应达到P4级标准。饲养和解剖可疑猴时,也要同样采取严密的预防措施。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受到感染的人首先出现发烧和疼痛的症状,这使得绿猴病与痢疾和其他病毒性疾病很难区分。必须依靠特异性检查才能确诊。

  1.疟疾: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

  2埃博拉出血热:与马尔堡出血热在传染源、传播途径、疫区分布等多方面极其相似,通常无融合性皮疹,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

  3登革出血热:有伊蚊叮咬史,临床表现与马尔堡出血热相似,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

  4拉沙热:一般起病隐匿,主要症状为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咽喉痛、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肌痛及胸腹痛等;早期可见淋巴细胞减少,后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与马尔堡出血热鉴别。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1.血象: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凝血酶时间延长。

  2.病毒检测:

  镜检:取病人的咽分泌液、血、尿,电镜下可观察到病毒粒子。

  病毒分离:可取上述病料接种Vero细胞,3天后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即可检出细胞内的病毒抗原。

  动物接种:将上述病料接种豚鼠、乳鼠或猴,动物发病后,可采用电镜或免疫荧光技术检查血液或组织器官中的病毒抗原。

  3.血清诊断方法包括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等。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测定IgG和IgM两类抗体。IgM抗体在发病后7天即可出现,并很快达到高峰,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而IgG抗体在感染后30天达到高峰,并持续较长时间。

  4.尿常规检查可出现蛋白尿。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绿猴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对其主要依靠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对症治疗以及积极的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应卧床休息,严格施行消毒措施,以避免传播。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包括退热、镇静、氧疗、止血、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等。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病人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抗病毒治疗

  在病程的前6天内使用效果最好,例如利巴韦林静脉给药,首剂30 mg/kg,以后按每6小时15 mg/kg用药4天,再按每8小时8 mg/kg继续用药6天。

  二、预后

  急性发热常持续2周,约1/3的病人常在第8~17天,因心肌炎、肾功能衰竭、惊厥、昏迷而死亡。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绿猴病一般护理

  一、营养合理:食物应当尽量做到多样化,粗细粮搭配均衡。多吃豆类,蘑菇类食物。

  二、营养丰富:多吃营养丰富,好吸收,好消化的食物,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食物。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绿猴病饮食原则

    给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