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简介: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sea blue histiocyte syndrome)是一类因脂质分解代谢酶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神经鞘磷脂酶活性降低,受累组织中神经鞘磷脂和神经糖脂积聚,骨髓、肝、脾细胞经组织化学染色呈海蓝色颗粒故名,始于1970年。有人认为可能是NPD的一种变异型。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小儿海蓝组织细胞综合征
- 全身
- 无传染性
- 小儿
- 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皮肤色素加深
- 黄疸,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儿科,血液科
- 手术治疗 对症治疗..
- 1-3年
- 市三甲医院约(10000-50000元)
- 肝脏超声检查,骨髓各系细胞形态学检查,脑电图
- 常见药品
- 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转移因子口服溶液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
起病年龄不限,从婴儿到老年都有可能发病。40岁以下发病的多见。 本病征临床过程类似戈谢病慢性型,起病隐匿,病程长,均有肝脾肿大。脾大一般超过肝脏,浅表淋巴结多无肿大,因血小板减少,皮肤可见紫癜,少数病人有黄疸,可能因磷脂或糖脂在肝内蓄积引起进行性肝功能衰竭,偶可发生肝硬化。尚有皮肤出现色素,皮疹,眼底斑点区有白色环。1/3的病例有肺部浸润,像肺结核或结节病。
二、诊断标准
若病人出现上面临床症状,确诊需检查是否有海蓝组织细胞的存在。 骨髓中发现大量海蓝组织细胞是诊断本病征的重要依据,在确定海蓝组织细胞综合征后,尚须进一步寻找原因,在排除为继发性之后,才能确诊为原发性海蓝组织细胞综合征。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认为本病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本病征病因未明。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又名海蓝组织细胞综合征。没有地区或种族特异性,也没有年龄特异性,从婴儿到老年均可发病。1947年moeschlin首先发现组织细胞中海蓝色或深蓝色的粗大颗粒。1954年由sawitsky首先描述,1970年silverstein等正式提出本病征的名称。Blankenship等曾报道有一家3人均患本病,故提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者常继发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儿童慢性肉芽肿、高脂蛋白血病、尼曼-匹克病、地中海贫血、脂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等。其特点为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伴轻度紫癜,骨髓涂片出现大量海蓝组织细胞。
二、发病机制
常见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等症状,可能是由于酶系统的轻度异常或正常酶系统负荷过甚,导致体内黏多糖代谢异常造成堆积。
疾病预防:
一、预防
1.原发性病者:目前医学手段尚无特效疗法。对于出现有脾肿大,脾亢者可行脾切除术,术后能改善病人的症状,但需考虑脾切手术后对病患的影响,特别对于儿童和青少年。 2.继发性病者:针对原发疾患对症治疗。合并感染、出血、肝功能损害时可对症处理。
疾病鉴别:
一、鉴别
该病的确诊,需根据临床症状和检查是否有海蓝组织细胞的存在。但下列疾病如继发性海蓝组织细胞增生、ITP、慢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多发性骨髓瘤、及尼曼-匹克等脂类沉积症,也能在脾内见到少量海蓝组织细胞,并有原发病的特征。因此需注意此类疾病的鉴别。
疾病检查:
一、检查
1.血液检查:因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进而出现轻度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减少。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 2.尿液检查:尿黏多糖排出量增高。 3.骨髓检查:经组织化学染色后,可见骨髓中有大量海蓝组织细胞,红、粒、巨核系增生正常,有海蓝组织细胞(Ⅰ型)和泡沫细胞(Ⅱ型)。海蓝细胞直径20~60μm,有一偏位圆形核,染色质凝集,可见核仁,胞浆含不等数量的海蓝色或蓝绿色颗粒,其苏丹黑及糖原染色呈阳性反应,浆内含有脑苷脂和糖类物质。电镜下显示类脂分子呈圆周状板层结构。 4.病理检查:对肝与脾的提出物分析,结果糖神经鞘酯、磷脂和脑苷脂增加,部分病人在肝、脾、肺组织中也有海蓝细胞浸润。B超可见肝、脾肿大,肝硬化表现。X线胸片见肺部浸润影。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异常脑波。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小儿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一般治疗
一、治疗
1.原发性病者:目前医学手段尚无特效疗法。对于出现有脾肿大,脾亢者可行脾切除术,术后能改善病人的症状,但需考虑脾切手术后对病患的影响,特别对于儿童和青少年。
2.继发性病者:针对原发疾患对症治疗。合并感染、出血、肝功能损害时可对症处理。
疾病护理:
小儿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一般护理
一、护理
避免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病最有效的措施。此类遗传性疾病,病程长且难以治愈,所以需重视产前遗传性疾病的咨询工作。
疾病饮食:
小儿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饮食原则
具体饮食建议需要根据症状咨询医生,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全面而均衡。
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