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胆囊癌简介: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占首位,其他尚有肉瘤、类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巨细胞腺癌等。胆囊癌起病隐袭,早期大多无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酷似急,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病,应注意鉴别,右上腹扪及块物者约占半数,晚期可出现肝大,发热,腹水和贫血等。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老年胆囊癌
- 胆
- 无传染性
- 20%
- 女性较男性多2~4倍。多见于...
- 腹部肿块,腹水,发烧
- 肝脓肿,胰腺炎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肝胆外科,肿瘤科
- 手术治疗
- 1-3个月
- 市三甲医院约(10000-50000元)
- T管造影,肝功能,肿瘤标志物
- 常见药品
- 抗癌平丸,氟尿嘧啶氯化钠注射液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老年人胆囊癌症状诊断
一、症状:
胆囊癌起病隐袭,早期大多无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酷似急、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病,应注意鉴别。右上腹扪及块物者约占半数。晚期可出现肝大、发热、腹水和贫血等。
二、诊断:
实时超声为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见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和胆囊内位置固定的不伴声影的回声团块,诊断率50%~90%,应作为首选。超声内镜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及其浸润深度和肝脏、胆道的浸润情况都有一定价值。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CT及MRI都有一定诊断价值。进行ER-CP及PTC时,可同时收集胆汁做细胞学检查。在X线或超声导引下经皮肝穿作直接胆囊造影,成功率分别为85%和95%以上;此外尚可穿刺胆囊壁取活组织做细胞学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5%左右。腹腔镜检查可发现肿瘤结节,并可活检作出细胞学或组织学诊断。腹腔动脉造影的诊断正确率为70%~80%,并有可能发现早期癌。其表现为胆囊动脉增宽,粗细不匀或中断现象。
疾病病因:
老年人胆囊癌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胆囊癌患者伴胆石病者占60%~90%,胆石病患者中患胆囊癌者占3%~14%,因此一般认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病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有关。胆汁淤积、胆固醇代谢失常、炎症性肠病、遗传因素、性激素、X线照射、胆汁内的致癌因子、良性肿瘤恶变等也都被假设为胆囊癌的发病因素,但均无可靠的证据。目前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二、发病机制:
1.胆囊癌可分为肿块型和浸润型。其病理组织类型以腺癌为主,占80%~90%左右,未分化癌10%左右。鳞癌及鳞腺癌5%~10%。
2.胆囊癌主要通过淋巴转移,手术时发现已有淋巴转移者25%~75%;其半数以上癌瘤可直接播散到邻近器官,其发生的频率依次为肝、胆管、胰、胃、十二指肠、网膜、结肠和腹壁;血行播散者不到1/5。
疾病预防:
老年人胆囊癌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进行手术治疗。
疾病鉴别:
老年人胆囊癌鉴别诊断
一、鉴别:
1.原发性肝癌:多有肝硬化病史,常在肝硬化基础上恶变,故有肝硬化临床表现。肝右叶缩小,左叶代偿性大,胆囊触不到,脾大。AFP阳性,B超、CT、MRI检查可资鉴别。
2.壶腹周围癌:表现为中上腹痛,梗阻性黄疸,消瘦与胆囊肿大,相似于胆囊癌。但本病常不伴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较常见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镜检及活检可确诊。
3.胆总管结石:患者具有突发性寒战、高热,发作性上腹剧痛,黄疸为深浅波动性,完全性梗阻性黄疸极少超过1周等特点可与胆囊癌鉴别。ERCP、PTC、静脉胆道造影诊断率高。
疾病检查:
老年人胆囊癌检查
一、检查:
1.肝功能试验:血清胆红素升高,早期以直接胆红素为主,晚期间接胆红素亦升高。血清转氨酶升高(主要为ALT),与黄疸不成比例,在黄疸明显时,ALT仅轻度升高。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及-核苷酸酶(-NT),显著升高。
2.肿瘤标志物:血清或胆汁中癌胚抗原(CEA)及血清CA19-9和CA50测定值在胆囊癌中可升高,亦有助于诊断。有报道胆囊癌组CA19-9为153U/ml,胆石组为67U/ml(P<0.0001),可作为鉴别诊断参考依据。
3.癌基因及癌基因产物检测:癌基因ras和c-erbB-2在胆囊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和50%。部分胆囊腺瘤可见ras弱阳性表达,而C-erbB-2阳性反应仅限于癌细胞。而癌旁黏膜及胆囊腺瘤未见阳性表达;P53在胆囊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0%~65.5%,p53蛋白表达常伴有胆囊癌高增殖状态。bcl-2基因产物在胆囊癌中表达率为54%,故多基因表达的同步检测对胆囊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此外,NDPK/nm23在胆囊癌中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组织(P<0.05),且与癌组织局部浸润及淋巴转移密切相关(P<0.05),对鉴别诊断及预后估计也有一定价值。
4.细胞凋亡:胆囊癌中细胞凋亡率达40%,分化差的胆囊癌中细胞凋亡率高于高分化胆囊癌,表明细胞凋亡在胆囊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可作为胆囊癌预后指标。
5.B型超声 是胆囊癌诊断的首选方法,B超对胆囊癌诊断阳性率达60%~80%。通常胆囊癌超声图像有壁增厚型、隆起型、混合型、实块型4种表现。早期当胆囊失去正常形态;胆囊壁局限增厚,表面不平;胆囊壁可见局限性实质性回声团块;内部有低阻抗血频谱时,应高度警惕胆囊癌。同时,B超还可发现肝内外转移灶。肝门部胆管梗阻、肝内胆管扩张、肝门部淋巴结肿大等重要征象。此外,在超声引导下作胆囊直接穿刺造影有助于明确胆囊不显影的原因。针对增厚的囊壁或肿块先作吸引细胞学检查,然后吸取胆囊内胆汁做细胞学检查及生化检查更有助诊断。
6.CT 对胆囊癌诊断率为65%~90%。可定位定性。表现胆囊壁不规则结节状增厚或均匀增厚;囊腔内软组织块影;腔内有单发或多发小结节改变;常伴胆囊结石或囊壁钙化。依上述表现CT将胆囊癌分为囊壁肥厚型(又称炎症型,占25%)肿块型(占50%),结节型(占25%)3种类型。上述各型都可出现胆管梗阻和肝转移。
7.MRI 诊断率相似于B超、CT。胆囊癌的MRI检查多采用自旋回波,对胆囊癌分为肿块型和浸润型。肿块型在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象为高或稍高信号;浸润型T1加权像为稍低或肯定的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不均匀稍高或肯定高的信号。MRI对肿瘤侵犯血管和各种扩散方式较CT为佳。磁共振胆道造影图像上正常胆囊影不显示而见局部肿块。
8.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对胆囊癌诊断率为50%~70%左右,可显示胆囊胆管病变,胆囊充盈缺损或不显影,肝门部或胆总管移位或狭窄等。
9.腹腔镜或超声腹腔镜(IVS) 腹腔镜下可观察到胆囊肿大变形,囊壁肥厚混浊或外观呈灰白色肿块或胆囊表面呈结节状凹凸不平,有异常血管行走。如在腹腔镜直视下直接行胆囊造影,活检或胆汁细胞学检查则可确诊。
超声波腹腔镜(IUS)具有高分辨力,还可以在胆囊各方向进行检查,更清楚地观察胆囊各层结构,且对体表超声不能探及的小隆起病变也能做出诊断。
10.腹腔动脉造影 诊断率为70%~80%,可见胆囊动脉增宽,粗细不均,中断,扭曲或有新生肿瘤血管。
11.X线检查 口服胆囊造影与静脉胆管造影可显示胆囊、胆管形态和大小,以推测有无梗阻性胆囊或胆管扩张,同时了解胆囊、胆管是否有充盈缺损及受压。但85%以上不显影,诊断价值较小。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老年人胆囊癌一般治疗
老年人胆囊癌西医治疗
一、治疗:
首选手术切除胆囊及局部淋巴结。如已侵犯一叶肝脏。则需同时作部分肝叶切除。如累及两叶肝脏及有远处转移,则仅能作姑息性手术。如广泛侵犯胆管引起梗阻者则作胆道内、外引流或放置支架以减轻黄疸。癌瘤切除后以及无法切除者可进行放射治疗和(或)化疗。
二、预后:
能否早诊断、早治疗直接影响其预后。早期术后5年生存率为60%~80%,10年生存率44%。而晚期癌3年生存率为5%~7%。
疾病护理:
老年人胆囊癌一般护理
老年人胆囊癌护理
术后应辅以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有望延长病人生命。
1、做好常规护理 患者静卧休息时,帮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睡觉时一般以左侧卧位、仰卧位为佳,避免胆囊部位受压。家属要鼓励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以转移不良情绪,自我调理心态,如看电视、散步、听科普知识,做到动静结合。
2、加强心理护理 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都有着重要关系,医护人员应多给患者介绍抗癌成功的病例,鼓励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在能力,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密切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防止急性胆囊穿孔、腹膜炎、胆道出血、弥漫性肝转移、肝衰竭等合并症的发生。
疾病饮食:
老年人胆囊癌饮食原则
老年人胆囊癌饮食保健
首先选择易消化的食物。手术后近期,尽量减少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要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水产品、豆制品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要做到少量多餐。忌食脑、肝、肾、鱼及油炸食物,更应忌食肥肉、忌饮酒、以免影响肝脏功能,或造成胆管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