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简介:交感神经链综合征(sympathetic chain syndrome)是多病因导致长期隐性存在的临床综合征。当神经节损害严重及代偿能力削弱时出现典型症状,常被延误诊治,多在尸检中偶然发现。因受损的交感神经节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都有共同的临床症状。如疼痛、感觉障碍、血管功能障碍等。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交感神经干综合征,交感神经链综合症
- 颅脑 脊髓
- 无传染性
- 65%
- 中老年人群
- 蚁走感,持续性疼痛,麻痹
- 新生儿败血症,肺炎链球菌败血症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神经内科
- 药物治疗、封闭疗法
- 3-6个月
- 市三甲医院约(500-2000元)
- 尿常规,便常规,痛觉
- 常见药品
- 维生素B1,鲑鱼降钙素注射液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症状诊断
一、症状
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两性均可发生,临床上并非少见,因在晚期才出现典型症状,使临床诊断率较低。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亦可急性起病,通常有转为慢性迁延、时起时伏的趋势。局部交感神经链病变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节段性不对称性及强烈扩散性和周期性加重等特点,因受损的交感神经节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都有共同的临床症状。
2.疼痛及感觉障碍 疼痛呈发作性或持续性,伴发作性加剧,夜间较重,情绪波动、体力劳动、天气变化及寒冷刺激等因素均可使疼痛加重,范围较弥散,有广泛扩散趋势。受损交感神经节的体表投射区可出现压痛,如发现压痛点常有助于定位诊断。可出现各种各样的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样感等,客观感觉障碍较主观症状轻,多为痛觉异常,温度觉异常较少见,触觉及深感觉障碍更少见。
3.皮肤及附属器改变 皮肤可出现刺激性症状,如出汗增多及立毛反射亢进;亦可表现为功能缺失症状,如皮肤导电性能减低、出汗减少及立毛反射减弱等。此外,皮肤还可出现营养障碍、干燥萎缩、毛发脱落及指(趾)甲变脆等。
4.血管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痉挛,亦可出现血管张力减退,甚至发生麻痹,以及躯体神经功能障碍。
二、诊断
根据某一侧交感神经支配区内出现发作性或持续性疼痛,或交感神经节投射区有明显的压痛,可考虑本病。
疾病病因: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许多病因可引起交感神经链综合征,如各种急性及慢性感染,全身性或局部感染,各种内源性、外源性中毒,以及外伤、脊柱退行性疾病、肿瘤、血管性疾病和慢性刺激性病灶等。
二、发病机制
本病因不同交感神经节受损,而导致相应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因原发病不同而异,感染性炎症引起,可见到细胞内空泡形成及脂肪变性,伴神经节间质及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和浸润,中毒和败血症引起可见神经节细胞坏死。
疾病预防: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预防
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
疾病鉴别: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鉴别诊断
一、鉴别
本病须注意与脊髓空洞症、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鉴别。尚需注意不同病因的鉴别。
疾病检查: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检查
一、检查
1.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检查,与原发病相关。
2.脑脊液常规检查多无特异性。
3.头颅、肢体影像学检查有鉴别诊断意义。
4.药物和毒物检测也具有病因鉴别诊断意义。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一般治疗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西医治疗
一、治疗
急性期及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人需卧床休息,受损部位应避免较多的活动,可针对致病因素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
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及改善新陈代谢。目前认为交感神经节封闭疗法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用于急性及亚急性期。可应用各种维生素治疗,大剂量维生素B12,l000μg/d,肌内注射,通常可缓解疼痛。
二、预后
与原发病相关,而交感神经链综合征常被延误诊治,多在尸检中偶然发现。
疾病护理: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一般护理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护理
饮食方面要尽量做到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抽烟喝酒,避免摄入高盐高脂肪食物,避免喝浓茶。注意在急性期卧床休息,稳定后适当的增加运动的量,以此来逐渐改善体质情况,注意避免熬夜。
疾病饮食: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饮食原则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饮食保健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