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简介: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维生素K(VK)依赖性凝血因子和调节蛋白,包括凝血酶原,因子Ⅶ、因子Ⅸ和因子Ⅹ、蛋白C(PC)和蛋白S(PS)。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多维元素片(21),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人凝血酶原复合物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临床上可以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淤点或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但出血的程度一般较轻。在外伤和手术伤口部位可有渗血。此外,可有血尿、月经过多、胃肠道出血等。未见有深部组织血肿或关节出血。

二、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一般不难诊断。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维生素K在食物中相当丰富,而且来源广泛,人体的需要量又很少,一般不易引起维生素K的缺乏。下列情况下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

  1.吸收不良 影响维生素K吸收的常见原因有胆盐缺乏、肠道吸收功能减低、长期口服油类润滑剂、长期口服抗生素使肠道细菌受抑制、饮食失调等。

  2.口服抗凝剂 大多数口服抗凝血剂,如双香豆素,可使环氧叶绿醌积聚,不能还原为维生素K,因而在体内抑制了维生素K凝血因子的合成。口服抗凝剂对凝血因子的抑制程度,主要是与这些凝血因子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有关。因子Ⅶ的半衰期约4~6h,故首先受到影响,因子Ⅸ的半衰期为16~30h,因子Ⅹ为30~34h。而凝血酶原的半衰期较长,约36~72h,一般在口服抗凝剂后5~10天才可使其降低到最低的浓度。

  二、发病机制

  维生素K是参与肝细胞微粒体羧化酶的辅酶,传递羧基使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因子Ⅶ、Ⅸ和Ⅹ)和蛋白(蛋白C和蛋白S)前体分子氨基端的谷氨酸残基羧基化,形成γ-羧基谷氨酸。

  γ-羧基谷氨酸是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所特有的分子结构,或称γ-羧基谷氨酸(Gla)结构区。Gla区是惟一可以与钙离子结合的氨基酸,凝血因子的功能即取决这些Gla区与钙离子的结合特征;结合后的钙离子再与磷脂表面结合,激活这些凝血因子。钙离子在这些谷氨酸残基与磷脂结合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然而每一个依赖维生素K蛋白的Gla区,因所含的谷氨酸残基数量不同而有差异,因子Ⅸ和因子X各含12个Gla区,凝血酶原和因子Ⅶ各含10个Gla区,蛋白C含11个Gla区。

  在维生素K缺乏情况下,肝内合成的依赖维生素K蛋白即可成为脱羧基化的凝血因子和蛋白C及蛋白S,是一些缺乏凝血生物活性和抗凝作用的异常蛋白,但它们仍存在抗原性。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加强营养,避免或减少服用抗凝剂。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应注意鉴别凝血酶原、因子Ⅶ、因子Ⅸ和因子Ⅹ的缺乏。可用凝血酶原时间纠正试验和蝰蛇毒时间鉴别。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而凝血酶凝固时间正常。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凝血时间和血浆复钙时间延长。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一般治疗

  一、治疗

  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对于凝血功能明显障碍而有出血症状,或在外科手术作准备时。可输注新鲜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因子浓缩制剂,以补充凝血因子的不足,以暂时止血。若因双香豆素类抗凝剂过量引起出血倾向时,除停用抗凝血剂外,可用维生素K1治疗。出血症状较轻者,可口服维生素K3或K4,每天最大剂量不超过0.5mg/kg,以免引起溶血反应,或影响血小板的聚集。

  二、预后

  预后较好。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一般护理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饮食原则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