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斜颈

斜颈

斜颈简介:斜颈可分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和先天性骨性斜颈。前者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引起的头颈歪斜的先天性颈部畸形,相当多见;后者是因颈椎骨质发育畸形所致的斜颈,较少见。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骨刺平片,骨刺消痛液,丙戊酸钠缓释片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1、斜颈畸形

  婴儿出生后其母亲可发现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下颌指向健侧肩部。2~3周后斜颈畸形更加明显。将头转向健侧明显受限,症状较轻者应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此症状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日益加重。

  2、颈部肿块

  一般在出生后或出生后2周内可触及颈部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以发生于右侧者多见。此肿块呈梭形,无压痛,一般在1~2个月后达到最大,之后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此类患儿中有一部分可发生肿块不消失并产生肌肉纤维化和挛缩引起斜颈畸形。

  3、颜面部畸形

  先天性肌性斜颈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2岁后即会出现颜面部畸形。主要表现为面部不对称,双侧眼外角至口角的距离不对称,患侧距离缩短,健侧增长。患侧眼睛位置平面降低,因双眼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易产生视力疲劳而出现视力减退。健侧颜面部圆而饱满,患侧则窄而平。颈椎可发生代偿性侧凸畸形。此外,患儿整个面部,包括鼻、耳等也可出现不对称性改变。

  除上述主要表现外,本症尚可合并先天性髋臼脱位及颈椎其他畸形。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病因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因目前仍未明了。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子宫内压力异常或胚儿胎位不正是产生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主要原因。胎儿在宫内位置不正或受到不正常的子宫壁压力可使一侧颈部受压,胸锁乳突肌内局部血运循碍,致使该肌发生缺血性纤维变性引起斜颈,也有学者认为是胸锁乳突肌营养血管栓塞,导致肌纤维变性而形成斜颈。

  难产及使用产钳是引起肌性斜颈的原因之一。因为此症多发生于臀位生产者,但对胸锁乳突肌局部肿块进行检查并未发现有陈旧性出血痕迹,因此此观点未得到最后证实。

  此症有1/5的患儿有明确的家族史,故认为其的发生同遗传有关,且此类患儿常合并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等其他部位畸形。

  二、发病机制

  胸锁乳突肌内肿块主要为条索状纤维化肌肉组织,大体标本外观类似较软的纤维疤痕,切面呈白色。镜下观察见其由致密的纤维组织组成,肌肉组织减少,横纹减少,严重者肌肉组织消失,出现较多的疤痕组织,但肌肉内无出血。

  可根据肌肉及纤维组织所呈比例,分为三种病理类型:

  1.肌肉型:以肌肉组织为主,仅含少量纤维变性的肌肉组织或纤维组织。

  2.混合型:含肌肉组织和纤维组织。

  3.纤维型:以纤维组织主为,含少量的肌肉或变性的肌肉组织。

  此分型对临床疗效的判定有一定指导意义。一般情况下,肌肉型疗效较好,纤维型疗效较差。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一、预防

  本病大多为先天性,无有效预防措施。临床上最主要是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给患儿带来进一步的损伤。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一、鉴别

  (1)先天性骨性斜颈  本症多系先天性枕颈部畸形所致,包括短颈畸形、颅底凹陷、半椎体畸形、寰枕融合及齿状突发育畸形。上述疾病可造成斜颈及面部不对称,但一般不会产生胸锁乳突肌的典型条索状挛缩带及肿块,X线检查可明确上述诊断。

  (2)小儿颈部淋巴腺炎  婴儿期患有颈部淋巴腺炎,可迅速发生斜颈并可出现颈部肿块,但此肿块往往压痛明显并不位于胸乳头肌之内。

  (3)自发性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  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同样可以引起斜颈,但此病多有轻微外伤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主要表现为颈部旋转运动受限及颈部疼痛症状明显,胸锁乳突肌仙无紧张条索带,X线检查可鉴别。

  (4)颈椎结核  颈椎结核可使胸锁乳突肌痉挛而产生斜颈,但此类患者颈部疼痛明显,颈部活动明显受限,下颌偏向患侧,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此外,还需与癔症性斜颈、习惯性斜颈、损伤性斜颈、小儿麻痹后遗症所引起的斜颈相鉴别。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1.超声检查

尤其对于小儿的先天性肌性斜颈,超声检查能够准确地与颈部其他疾病鉴别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3、有肿块、畸形等伴随症状?

4、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5、治疗情况如何?

6、有无药物过敏史?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