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食滞胃脘主证

食滞胃脘主证

(食滞胃脘)

食滞胃脘主证简介:食滞胃院证是指食物停滞胃脘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或脾胃素虚,运化失职所致。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中医科
  • 药物治疗
  • 1-2周
  • 市三甲医院约(1000-3000元)
  • 常见药品
  • 胃康灵,胃康灵胶囊,枫蓼肠胃康颗粒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食滞胃脘主证症状

   脘腹胀满、纳呆呃逆,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大便不畅,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食滞胃脘主证病因

   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胃纳化失常,中焦气机受阻所致。食浊内阻则脘腹胀满,纳呆,大便不畅或稀溏,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胃气不得下降则上逆故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吞酸。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食滞胃脘主证鉴别

  本证若素因脾胃气虚而致食滞者,往往虚实症状同时相见,当仔细鉴别,分清虚实之孰多孰少。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食滞胃脘主证辨证论治

  食滞胃脘主证治疗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食滞胃脘证,是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了胃之腐熟能力;或食量虽不过多,但因胃之功能素弱,而致饮食停滞难化,所表现出的证候。正如《医经溯洄集·内伤余议》云:“盖饥饿不饮食,与饮食太过,虽皆是失节,然必明其有两者之分,方尽其理。节也者何?无不及无太过之中道也。夫饥饿不饮食者,胃气空虚,此为不足,因失节也。饮食自倍,而停滞者,胃气受伤,此不足之中兼有余,亦失节也。以受伤言,则不足,以停滞言,则有余矣”,《景岳全书·杂证谟·饮食门》亦指出:“凡饮食之伤脾之证,有寒伤,有热伤,有暂病,有久病,有虚证,有实证。但热者、暂者、实者,人皆易知;而寒者、久者、虚者,人多不识。如今人以生冷瓜果致伤胃气,而为泻、为痢,为痛之类者。人犹以为火证。而治以寒凉者,是不识寒证也。有偶因停滞而为胀、为痛者,人皆知其实也。然脾胃强壮者,即滞亦易化,惟其不能化者,则最有中虚之证。”因此,食滞胃脘证有实证和虚实夹杂之别。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食滞胃脘主证一般护理

  食滞胃脘主证护理

   (1)《景岳全书·杂证谟·饮食门》:

“胃病于暂者多实,脾病于久者多虚,时医于此,无论邪正久暂,鲜有不用开胃消导等剂,是不知虚证也。盖脾胃之职,原以化食为能,今既不能化食,乃其所能者病,而尚可专意克伐,以害其能乎?且凡欲治病,必须先补胃气,以为行药之主。若胃气实者,攻之则去,而疾常易愈,此为胃气强而药力易行也。”

  (2)《金匮翼·食胀》:

“饮食过节,停滞中脘,其症吞酸暖气,恶闻食臭,得食则益甚。经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膜满闭塞是也。是宜消而去之,甚则下之,所谓中满者,泻之于内也。”

  食滞胃脘心律失常的治疗,以除去宿食积滞为主。其治则是:消积化滞,积胃宁心。方用保和丸(《丹溪心法》):神曲15g,山楂20g,茯苓15g,半夏1 5g,陈皮12g,莱菔子12g,连翘10g。方中用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神曲消食健脾,以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下气,消谷面之积。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茯苓健脾和中止泻;因食积易于化热,用连翘清热而散结。诸药协力,使食积得化,胃气得和。加石菖蒲10克,酸枣仁12克,夜交藤20g,以开窍宁心,使食滞除,心悸宁。

  若食滞重证,不寐辗转、心悸、腹胀者,可用调胃承气汤(《伤寒论》):芒硝10g,大黄1.0g,甘草6g。攻下积滞,调气宁心。若兼见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胸闷痞塞者,加用瓜萎20 g,丹参15g,元胡12g,枳实12g。以宣痹通阳,活血化瘀。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食滞胃脘主证饮食原则

  食滞胃脘主证饮食

  1、食滞胃脘主证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2、食滞胃脘主证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