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嗜皮菌病

嗜皮菌病

(潜蚤病,嗜皮菌症)

嗜皮菌病简介: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本病主要在动物中传播,是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引起的疾病,已在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和南美洲等地发现。人类感染病例罕见。1960年Dean等在美国纽约发现4例患者在与病鹿接触后发生了此病。本病预后良好,不经治疗亦可自愈。迄今未发现系统性感染的病例。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阿莫西林双氯西林钠胶囊,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伊曲康唑胶囊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嗜皮菌症常发生在牛、马、鹿和山羊等动物身上,人接触有病动物即可能发病。一般在接触2~7天,在一侧或双侧手背、前臂出现多数无痛性淡白色丘疹或脓疱,直径2~5mm,周围有充血带。损害溃破时,呈淡红色火山口样表现,伴有淡黄白色脓液渗出。损害恢复过程中,先出现带棕色的结痂,持续数天至1周,形成带紫红色的瘢痕。

  二、诊断

  根据流行病史、与动物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皮损渗出物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及分离培养鉴定而确诊。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嗜皮菌属放线菌目嗜皮菌科,典型菌种为刚果嗜皮菌。其主要特征为好氧或兼性厌氧,基内菌丝体粗,0.5~5µm,被硬胶质囊包裹着,横隔分裂,成熟后菌丝体裂为碎片和球状体,遇合适条件变为能运动的孢子(游走孢子)。孢子直径0.5~1µm,顶端生5~7根鞭毛,萌发成菌丝,波曲状,有横隔。孢子可在菌丝体内萌发。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菌丝体按纵、横方向分裂产生扁平体,横向分裂产生侧支。

  二、发病机制

  嗜皮菌侵入人体,萌发成菌丝,菌丝体按纵、横方向分裂产生扁平体,横向分裂产生侧支。遇合适条件,孢子可在菌丝体内萌发。变为能运动的孢子(游走孢子),导致损害。损害溃破时,呈淡红色火山口样表现,伴有淡黄白色脓液渗出。损害恢复过程中,先出现带棕色的结痂,持续数天至1周,形成带紫红色的瘢痕。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为严格隔离病畜,淘汰严重病牛以降低感染率。用有效的药物控制蜱和吸血蝇类。尽量防止牛淋雨,及带刺植物和其它东西损害牛皮肤。无疫苗可用。本病为人畜共患病,人在饲养、触摸病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至少应戴手套并采取常用的卫生预防措施。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与疙瘩皮肤病及牛犊的恶性卡他热和粘膜病相区别。疙瘩皮肤病在短期发病后有特征的疙瘩出现在全身皮肤上,但同时所有淋巴结肿胀,肩前和股前淋巴结尤为明显,并且此病只感染牛而对其它动物无致病性。在牛犊,侵害鼻镜和脸部时,易怀疑为恶性卡他热和粘膜病,但这两个病都有拉稀和口炎,并无嗜皮菌病的特征性痂块。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皮损渗出物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及分离培养,菌落初为白或灰色,后变为橙色至黄色。革兰染色阳性,不抗酸。胞壁Ⅲ型,糖类型β(含马杜拉糖)。用牛心浸液血琼脂在有氧和含5%~10%二氧化碳的气体中,37℃培养均生长良好,可见气生菌丝,在27℃培养生长较慢。用沙堡琼脂培养不生长。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嗜皮菌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对症治疗或不经治疗,皮损常在3~14天内痊愈。

  二、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不经治疗亦可自愈。迄今未发现系统性感染的病例。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嗜皮菌病一般护理

  1.饮食清淡富于营养,注意膳食平衡。

  2.忌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造成病情反复的情况,比如说,海鲜、鸡肉、狗肉等。与此同时,也不要禁食刺激性的食物。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3.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嗜皮菌病饮食原则

  1、嗜皮菌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2、嗜皮菌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少饮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酒类等,因为这些饮料激惹汗腺的分泌与排出,给表皮霉菌的易感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发物,戒烟酒。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