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脑膜转移瘤

脑膜转移瘤

脑膜转移瘤简介:硬脑膜转移瘤是指神经母细胞瘤是小儿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并且较早发生转移,但颅内发生转移比较少见,尤其发生硬脑膜转移者更少见.笔者对所遇4例报告如下.[HS2]病例报告例1 男, 9岁.左眼球渐进性突出20 d,其与体位无关,视力正常,无头痛及发热.CT示左眼眶外侧壁、蝶骨嵴、右颞窝及右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梭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CT值51~55 HU,内缘光整并可见细线样硬脑膜,部分有浅分叶,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77~84 HU,且在其内缘有增厚的硬脑膜影,肿块内缘部分清晰,部分模糊,肿块约 30cm x 30cm x 25cm~10cm x 10cm x 7cm大小,内方颅骨有虫蚀状、溶骨性、毛刷样骨质破坏,且左额部有小的骨质缺损,外直肌受压内移,骨穿证实为神经母细胞瘤.结节型硬脑膜转移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脑膜转移类型,由于它不同于典型的脑膜转移,在CT或MRI上仅表现为与硬脑膜广基底相连的肿物,缺乏广泛的脑膜增厚、强化的背景,影像诊断时容易误诊为脑外常见肿瘤——脑膜瘤。笔者报道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结节型硬脑膜转移瘤3例。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阿糖胞苷注射液,阿糖胞苷注射液,阿糖胞苷注射液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脑膜转移瘤症状诊断

  脑膜转移瘤中多呈结节状或弥漫线状增厚。 硬脑膜-蛛网膜型 ,表现为大脑表面紧贴颅骨内板下方及沿大脑镰、小脑幕走行的结节状或增厚的节段性线状病变,不深入脑沟、脑池,连续层面均可见到。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脑膜转移瘤疾病病因

  脑膜转移瘤是恶性肿瘤通过血行转移、脑脊液种植播散至脑膜或邻近肿瘤的直接侵犯脑膜的一种严重病变,早期正确的诊断有利于其相关治疗及预后。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脑膜转移瘤鉴别诊断

  软脑膜-蛛网膜型,表现为紧贴大脑表面的小结节状或细线状病变,并能深入脑沟和脑池,主要位于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室管膜及脑室壁等部位,伴有脑室扩大。按脑膜转移瘤的形态分为3亚型

  线状增厚型,表现为脑膜的弥漫性增厚呈线状;

  结节型,脑膜转移瘤呈圆形、结节状或肿块状;

  混合型,上述两种不同形状的病灶同时存在。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脑膜转移瘤检查

   MR增强可发现直径>0.3 cm的转移结节和厚度>0.2 cm的脑膜增厚。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脑膜转移瘤一般治疗

脑膜转移瘤西医治疗

  1、血肿较小,症状较轻者可药物治疗,但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血肿较大、症状较重者立即手术治疗。

  3、对症支持治疗。

  硬脑膜外血肿-用药原则

  硬脑膜外血肿

  1、血肿量较少的轻症病人进行脱水治疗。

  2、重症的术后病人酌情使用脱水药物和抗生素。

  3、头痛者可使用颅痛定、去痛片等镇痛药物;躁动者可使用安定、苯巴比妥等镇静剂。

  4、酌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不能进食者注意补充液体和支持疗法。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脑膜转移瘤一般护理

脑膜转移瘤护理

  硬脑膜外血肿-用药安全

  1、硬膜外血肿只要早期诊断,手术及病人预后良好。

  2、观察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化,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早手术清除血肿,意识障碍出现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往往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症状之一。

  3、血肿位于运动区病人,出现偏瘫、失语等,手术后要加强肢体、语言训练,促进其早日康复。

  4、硬脑膜外血肿的预后多属良好,只要及时诊断治疗,血肿得以彻底清除,患者可完全康复,头痛也能逐渐减轻,直至消失。患者不必过度焦虑担心,否则会增加精神负担,加重头痛症状,延缓病人康复的进程。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脑膜转移瘤饮食原则

脑膜转移瘤饮食保健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