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息肉简介:幼年息肉(juvenile polyp)又称简单息肉(simple polyps),或称潴留性息肉,多发生于2~10岁,男孩多见。发病率较高,约占小儿息肉中的80%,为良性含腺体的肉芽肿,多能自愈,尚未见有恶性变的病例。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小儿潴留性息肉
- 肠
- 无传染性
- 99%
- 2-10岁
- 便血,便血
- 拉肚子,肠套叠,直肠脱垂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儿科,外科
- 药物治疗
- 根据不同的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1200元)
- 下消化道内镜,结肠造影,乙状结肠镜检查
- 常见药品
- 聚甲酚磺醛阴道栓,普罗碘铵,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
无痛性慢性便血是小儿直肠及结肠息肉的主要症状,便血发生在排便终了时,一般多在粪便的表面有一条状血迹,呈鲜红色,不与粪便相混,量较少,少数病例便后自肛门滴数滴鲜血,由于息肉脱落引起大量出血者罕见,当息肉表面有继发感染时,除便血以外尚有少量黏液,有时在粪便的血迹处,可见一条状压痕,为息肉压迫粪便所致,病儿排便时一般无何痛苦,无里急后重症状,低位或有长蒂的息肉,排便时可将其推出肛门外,于肛门处可见一红色肉球,如不及时将息肉送回,可发生嵌顿而脱落和出血,该病由于出血量不多,小儿很少有明显的贫血。
二、诊断
主要依靠无痛性大便少量带血的病史,多于直肠后壁触及直径0.5~2cm有蒂或无蒂的肿物,加之辅助检查可以确认。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可能在过敏的基础上,由于硬便的损伤,慢性炎症引起。
二、发病机制:
幼年性息肉的肉眼形态多是有蒂的,只有很小的息肉无蒂。蒂多细长,不含肌肉成分。
开始肠黏膜呈慢性炎变而有局限性肉芽增生,渐渐增大形成1cm左右直径的息肉,少数小于1cm,息肉头部多呈球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也可有分叶现象,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红色,随肠蠕动的牵拉息肉根部逐渐形成黏膜蒂,最后随肿物的增大而蒂变细,直至血运供应不足或蒂扭转,息肉糜烂、坏死、脱落而自愈(常需1年以上)。
1、组织学:
组织学上息肉是黏膜病变,包括扩张的充满黏液的弯曲的囊腺和在突起的固有层中的炎性细胞。腺体含有分化良好的黏液细胞,间质明显增宽,内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其中含大量的血管和炎性细胞,有时也含少量平滑肌细胞。偶然可发现由于扩张的腺体破裂为基质而引起的异物巨细胞反应。
2、病理学:
病理切片可见黏膜上皮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同时有慢性炎症浸润。
多数病理学家认为幼年性息肉是错构瘤,由于部分腺体扩张形成囊状,内有大量黏液潴留,故又称潴留性息肉。一般认为其不属于肿瘤性息肉,因而不发生癌变。
但近期的报道表明,幼年性息肉中可在部分区域出现腺瘤的改变,这些腺瘤成分和上皮的增生可能引起癌变。息肉受粪便的损伤、刺激,经常发炎及小量出血。
疾病预防:
一、预防:
1、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做好随访:防止病情恶化。
3、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感染,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二、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疾病鉴别:
1.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 可有家族遗传性病史,在结肠及直肠内布满息肉,大小不等,由于长期慢性失血,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直肠指诊可以摸到直肠全部都有息肉,诊断即可明确。
2.肛裂 多有便秘史,排便时肛门有痛感,粪便表面有血迹,色鲜红,不与粪便相混杂,有时便后自肛门滴血,量不多,用手指按压肛门两侧,使肛门外翻,在肛门正中线前后方可见有肛裂存在。
3.溃疡性结肠炎 一般发生在较大儿童,排便次数增多,便稀薄,除有血液外尚有大量黏液和脓,并有里急后重感,直肠指诊偶尔也摸到多数息肉样肿物,乙状结肠镜检在直肠乙状结肠壁可见到散在的溃疡面。
疾病检查: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一、一般常规检查:
1、血常规:
基本正常,少数血常规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减少,大便常规检查可有潜血阳性。
2、直肠指检:
一次指检阴性并不能排除息肉的诊断,可于排便或灌肠后复查。
二、乙状结肠镜:
适用于比较高位的息肉。
三、X线检查:
1、检查结果:
X线对诊断高位息肉也很有价值,用X线钡剂灌肠和排钡后注气双重对比造影的方法检查,注钡过程中可观察肠腔内的充盈缺损阴影,排钡后注气可见充盈缺损部位有圆形钡环的阴影。
2.、注意事项:
应注意与肠管内的气泡和粪块鉴别。
3、鉴别方法:
气泡可随体位的改变而随之移动,移动范围较大。粪块为扁而外缘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影,用手压迫时往往碎裂,如粪块较硬时,与息肉在形态上不易鉴别,但在复查时粪块可改变形态和位置,甚至消失。
四、内镜检查:
消化道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胃肠道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表面性状、数目、色调,并能进行活体组织检查,确定息肉的性质和进行组织学分类,是诊断消化道息肉最准确、最理想的方法。还可以摘除息肉。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幼年息肉一般治疗
一、治疗
低位息肉直肠指检能触及者一般均在门诊手法摘除。即用手指在直肠内压迫息肉蒂部,使其在蒂和息肉相接部离断,一般出血不多。如息肉大而蒂长者可以手指将息肉钩出肛门外,用丝线结扎蒂部,然后将息肉送还直肠内,俟其自行脱落。息肉摘除后休息1h,如排便或直肠指检无再出血则可令患儿返家。高位息肉可在乙状结肠镜检或纤维结肠镜检下,摘除息肉,以上方法不能摘除时,需考虑开腹切肠摘除息肉,但很少有此需要。
二、预后
本病对小儿健康影响不大。个别病儿因息肉脱落,可引起大量便血100~200ml,出血均可自停。罕见发生休克而需紧急输血治疗者。多数病儿于10岁内息肉脱落自愈,北京儿童医院曾连续作过500例病例切片,无一例有恶性变。且临床观察也未见过恶性变病例。
疾病护理:
幼年息肉一般护理
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紧张情绪。
饮食应注意多服用清淡富于营养食物,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疾病饮食:
幼年息肉饮食原则
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