聤耳简介:聤耳,以耳内肿痛剧烈,赤热流脓为主要表现的中医病证。又称脓耳。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中耳炎。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耳
- 无传染性
- 90%
- 儿童
- 耳道异物,耳流脓,复听
- 粘连性中耳炎,气压创伤性中耳炎,脑囊虫病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中医科,耳鼻喉科
- 中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 2周
- 市三甲医院约(500-5000元)
- 常见药品
- 康德乐大药房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聤耳症状诊断
①泛指耳窍中流脓的病证。
②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二九:“劳伤血气,热乘虚也,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引起聤耳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暴病多属产症,久病多属虚证。实证多由肝、胆、叁焦湿热火毒熏蒸所致;虚证多由肾经虚损所致。实证中因风热所致者,宜疏风清热,用银翘散加减。因湿热上蒸所致者,宜清热除湿,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因肝胆湿火熏蒸所致者,宜清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因肝经血热所致者,宜清热凉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虚证中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本病的外治法也颇多。如熊胆用开水溶化滴耳;胆矾散为末吹耳中等。本病类今之急、慢性中耳炎。
③癑耳 ,病名。癑,音义同脓。癑耳系聤耳的别称。《闫氏小儿方论》:“治癑耳,白矾水飞一钱,麝香、胭脂少许,研匀,用线裹杖子蘸药末入耳中。”
症状为耳深部锐痛,逐渐加重为跳痛、钻痛,当喷嚏、嗬欠时疼痛可连至大部,听力下降等。
常见证型有:
①风热邪毒型聤耳。起病较急,证见耳内刺痛发胀,痛连头部,并见耳鸣,听力障碍,或有脓液流出,色黄质稠,伴有发热,怕冷,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宜疏散风热,消肿解毒,方用蔓荆子散等。
②肝胆火盛型聤耳。证见耳内疼痛发胀,有脓液稠黄,量多,头痛,烦躁易怒,口苦,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泻肝火,方用龙胆泻肝汤等。
③肾阴亏损型聤耳。证见耳内流脓,缠绵不愈,时流时止,脓色白量多,一般无红肿疼痛,伴有眩晕,耳鸣,口干烦热,舌红无苔,脉细数。治宜补肾、养阴、清热,方用知柏地黄丸等。
聤耳多因平素肝胆火盛,感受风热邪气,上犯于耳;或污水灌耳及挖耳损伤等感染邪毒;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等引起。
疾病病因:
聤耳疾病病因
因久病损伤阴液,肾阴不足,则头晕耳鸣,听力减煺,耳窍流脓稀少等。
疾病预防:
疾病鉴别:
聤耳鉴别诊断
聤耳始见于《诸病源候论》。泛指耳窍化脓性疾病。或以脓色黄者为聤耳;以脓带青色名震耳,脓带红色名风耳;脓带白色名缠耳;脓带黑色名耳疳。
疾病检查:
暂无相关资料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聤耳辨证论治
聤耳中医治疗
1. 二味消毒散(《外科大成》卷一)
【药物组成】白矾、明雄黄。
【制法】上为末,茶清调化。
【用法】鹅翎蘸扫患处。
【功能】除湿止痒。
【主治】红肿痛痒流水;聤耳。
2. 干胭脂膏(《婴童百问》卷四)
【药物组成】干胭脂、白龙骨、白矾(煅)、白石脂(研)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用枣肉为枣,如枣核大。
【用法】以绵裹l丸,纳耳中,一日换叁次。
【功能】收湿生肌。
【主治】小儿聤耳,常出脓水不止。
3. 大黄散(《太平圣惠方》卷叁十六)
【药物组成】川大黄15g,黄连末7.5g,龙骨末7.5g。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用少许,绵裹纳耳中。
【功能】泻火燥湿,收敛生肌。
【主治】耳有恶疮,时流脓水。
4. 白龙散(《外科精义》卷下)
【药物组成】寒水石120g(烧半白,研),乌贼鱼骨(研)、滑石(研)各30g,硼砂9g,轻粉3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用于掺;耳中痛者,油调如煳,滴红于耳中。
【功能】生肌止痛。
【主治】聤耳;耳中猝然大痛。
5. 白龙散(《不知医必要》卷二)
【药物组成】枯矾1.2g,龙骨4.5g。
【制法】上为末。
【用法】先用绵杖搅净脓水,然后将药少许吹人,一日二叁次。
【功能】收湿生肌。
【主治】耳有脓水不干。
6. 白矾灰散(《太平圣惠方》卷叁十六)
【药物组成】白矾灰7.5g,白龙脑22.5g,乌贼鱼骨7.5g,蒲黄15g。
【制法】上为细散。
【用法】每次1.5g,纱布包裹,塞耳中,日叁易之。
【功能】解毒收湿。
【主治】聤耳出脓水,延久不愈。
7. 白矾灰散(《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药物组成】白矾灰、黄柏(锉)、乌贼鱼骨、龙骨各15g。
【制法】上为细散。
【用法】以绵缠柳杖,展去脓血尽,干掺药末于耳内,一日二叁次。
【功能】清热解毒,收湿止血。
【主治】小儿聤耳有脓血,疼痛不止。
8. 红玉散(《医级》卷八)
【药物组成】枯矾、黄丹各1.5g,水龙骨(即底老油灰)3g(煅,研),海螵蛸3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以绵梃子搅尽耳内脓水,用药少许,掺灌耳中,每日二次。勿令风入。
【功能】收湿敛疮。
【主治】聤耳流脓。
9. 红绵散(《普济方》卷五十五)
【药物组成】枯矾6g,胭脂1.5g,炉甘石(研)6g,麝香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棉杖子缠缴耳中,令脓汁尽,别用棉杖子蘸药入耳,或干吹少许亦可。
【功能】祛湿生肌。
【主治】聤耳出脓及黄汁。
10. 红绵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
【药物组成】枯矾、海螵蛸各3g,麝香少许,干胭脂1.5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先清洗耳中脓水,再用吹药管将药吹入耳中。
【功能】祛脓生肌。
【主治】聤耳有脓及黄水。
11. 红棉散(《寿世保元》卷六)
【药物组成】枯白矾1.5g,干胭脂粉0.75g,麝香少许,片脑0.3g,熟炉甘石1.5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先以绵杖子搌干脓水,另将鹅翎管子送药入耳底。
【功能】祛脓生肌。
【主治】聤耳生脓并流黄水。
12. 花胭脂丸(《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药物组成】花胭脂、白龙骨、白矾灰、白石脂各15g,
【制法】上为末,枣肉为丸,如枣核大。
【用法】用时以绵裹1丸,纳入耳中,一日换叁次。
【功能】收湿生肌。
【主治】小儿聤耳,常出脓水,久不止者。
13. 吹耳散(《青囊秘传》)
【药物组成】功劳叶(烧炭)、枳壳(烧炭)、梅片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吹入耳中。
【功能】除湿清热。
【主治】耳中流脓。
14. 青矾散(《疡科选粹》卷叁)
【药物组成】枯矾3g,龙骨0.6g,黄丹0.6g,麝香0.09g。
【制法】上为末。
【用法】干掺。
【功能】收敛生肌。
【主治】脓耳。
15. 香矾散(《杨氏家藏方》卷十二)
【药物组成】白矾、胆矾、红花各3g,麝香少许,蛇蜕1条(烧留性)。
【制法】上为细末,瓷瓶收贮。
【用法】先用新绵缠细箸头搌干耳中脓,然后挑药少许入耳中。次日用斡耳子擀去昨日药,再用上法,以愈为度。
【功能】祛风活血,燥湿解毒。
【主治】久患聤耳不愈,耳中有脓,时发痒痛。
16. 矾黄散(《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药物组成】矾石(熬令汁枯)15g,雄黄7.5g。
【制法】上为极细末。
【用法】先以绵杖子拭耳内令干,却滴生麻油一二点入耳内,仍以绵杖子粘药末少许在耳内。不拘久近,只一二度愈。
【主治】耳内脓水,疼痛不止。
17. 珍奇散(《凡台玉案》卷六)
【药物组成】珍珠、炉甘石(煅)、紫草茸各9g,麝香、枯矾各0.6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少许,吹耳内。
【功能】解毒燥湿,生肌敛疮。
【主治】耳疮并耳内流脓。
18. 香附散(《普济方》卷五十五)
【药物组成】香附子末9g,干胭脂3g,密陀僧3g,轻粉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用少许,吹入耳中。
【功能】收湿敛脓。
【主治】耳内有脓水不干。
19. 禹余粮丸(《太平圣惠方》卷叁十六)
【药物组成】禹余粮7.5g(烧,醋淬七遍),乌贼鱼骨7.5g,龙骨7.5g,釜底墨7.5g,伏龙肝7.5g,附子1枚(去皮、脐,生用)。
【制法】上为末。每用如皂荚子大,以绵裹。
【用法】纳耳中,一日二次。
【功能】敛湿祛脓。
【主治】聤耳有脓者。
20. 胚矾散(《普济方》卷五十五引《海上方》)
【药物组成】枯白矾、乌贼骨各3g,麝香少许。
【制法】上为末。
【用法】先用绵杖拭去脓汁,后将药吹入耳内。
【功能】敛疮排脓。
【主治】耳中脓出。
21. 蚕香散(《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药物组成】蚕纸(已出者,烧灰)、乌贼骨(去甲)、染胭脂各3g,麝香(研)1.5g。
【制法】上为散。
【用法】满塞耳中,不动,候自落;未愈再用。
【功能】收湿生肌。
【主治】耳中流脓久不愈。
22. 莫愁汤(《辨证录》卷叁)
【药物组成】白芍、生地各15g,当归30g,炒栀子、天花粉、香附各6g,甘草、苍术各3g,炒荆芥9g,枳壳1.5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疏肝清火。
【主治】妇人经来之时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乳房胀闷,寒热往来,小便不利。
23. 黄矾散(《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药物组成】黄矾15g,乌贼鱼骨7.5g,黄连7.5g(去须)。
【制法】上为细末。绵裹,如枣核大。
【用法】塞耳中,一日换叁次。
【功能】清热燥湿,收涩敛脓。
【主治】小儿耵耳,出脓水。
24. 润胆汤(《辨证录》卷叁)
【药物组成】白芍30g,当归30g,柴胡3g,炒栀子6g,玄参30g,天花粉9g,菖蒲2.4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润胆开窍。
【主治】双耳忽然肿痛,内流清水,久创变为脓血。
25. 清肾汤(《寿世保元》卷八)
【药物组成】防风、天花粉、贝母、黄柏(盐水炒)、白茯苓、玄参、白芷、蔓荆子、天麻、半夏(泡)各1.5g,生甘草0.75g。
【制法】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
【用法】分二次温服。
【功能】清肾化痰。
【主治】耳热出汁作痒。
26. 麝香散(《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八)
【药物组成】蜘蛛1个,坯子胭脂、麝香0.15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以绵捻子搌耳中脓尽,用药少许,掺入耳内。
【主治】小儿聤耳内生疮,或有脓汁。
27. 舒胆汤(《慈幼新书》卷二)
【药物组成】当归、白芍、玄参、花粉、炒栀子、柴胡、石菖蒲。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行气舒胆,清热解毒。
【主治】两耳肿痛,内流清水,久则变为脓血。
28. 蛸矾散(《仙拈集》卷二)
【药物组成】海螵蛸、枯矾各3g,麝香0.3g,干胭脂1.5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用少许,吹耳内。
【功能】收湿生肌。
【主治】耳出脓水。
29. 鼠黏子汤(《古今医鉴》卷九)
【药物组成】连翘、黄连(酒炒)、玄参、桔梗、栀子(炒)、生甘草、牛蒡子(炒)、龙胆草(炒)、板蓝根。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食后服,随饮酒适量。
【功能】清泄肝胆,消肿止痛。
【主治】耳内肿痛。
30. 蔓荆子散(《仁斋直指》卷二十一)
【药物组成】蔓荆子、赤芍药、生地黄、桑白皮、甘菊花、赤茯苓、川升麻、麦门冬(去心)、木通、前胡、炙甘草各3g。
【制法】用水300ml,加生姜3片,红枣2枚,煎至150ml。
【用法】食后服。
【功能】疏风清热。
【主治】耳出脓汁。
31. 犀角饮(《诚书》卷七)
【药物组成】菖蒲、犀角、赤小豆、赤芍药、木通、玄参、甘菊花各3g,炙甘草1.5g。
【制法】加生姜,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耳门肿痛,脓水流出。
32. 解疮散(《普济方》卷五十五)
【药物组成】赤芍药、白芍药各15g,木鳖子仁、当归、甘草各30g,大黄汁1升,黄芩、防风各7.5g。
【制法】上为末,每次15g,水煎,去滓。
【用法】食后、临卧服。
【主治】耳内闭痛,脓血流出。
33. 聤耳明矾散(《景岳全书》卷六十)
【药物组成】枯矾、龙骨(研)各6g,黄丹(飞)4.5g,干胭脂2.1g,麝香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先以绵杖拭去脓,别用棉杖,蘸药引入耳中。
【功能】收湿敛疮。
【主治】脓耳。
34. 蝎倍散(《普济方》卷五十五)
【药物组成】五倍子30g(炒),全蝎9g(烧存性),白矾(枯)3g。
【制法】上为末,人麝香少许。
【用法】吹人耳中。
【主治】聤耳,脓出不止。
35. 麝红散(《杨氏家藏方》卷十二)
【药物组成】蝎梢7枚(去毒,烧干,取末),坯子胭脂1.5g(别研),乳香0.3g(别研),麝香1.5g(别研)。
【制法】上并研末令匀。
【用法】每日以斡耳子挑少许入耳中,一日夜叁四次。
【功能】祛脓定痛,收湿生肌。
【主治】脓耳。
疾病护理:
疾病饮食:
聤耳饮食原则
聤耳饮食保健
1、聤耳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2、聤耳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