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新生儿发热

新生儿发热

新生儿发热简介:体温升高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新生儿的肛温为36.2~37.8℃,腋下温度较肛温稍低,在36~37℃,当新生儿腋温超过37.2℃或肛温超过37.8℃时称发热(fever)。腋温37.5~38℃称低热,38.1~39℃称中等度发热,39.1~41℃称高热.41℃以上称超高热。新生儿对高热耐受性差。当体温超过40℃时间较长时,可产生惊厥及永久性脑损伤。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复方小儿退热栓,小儿清热片,维生素B6注射液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新生儿发热症状诊断

  一、症状

  1.环境温度高 新生儿在热环境下首先是皮肤血管扩张,以后开始出汗,汗珠先出现在前额、两侧鬓角,以后在胸部和大腿内侧。若不注意补充水分可致脱水,引起高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如环境温度增高过快,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不能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而发热,可使新生儿每分通气量减低或致呼吸暂停、呼吸衰竭,严重高热可导致死亡。存活者可致脑损伤。

  2.新生儿脱水热 生后2~3天体温升高,烦躁、哭闹、周身皮肤潮红和尿少,经适当降低环境温度或松开被包,多补充水分后,体温便可降至正常。

  3.感染 各种感染使体温升高,除发热外,伴有感染中毒症状,如反应低下、吃奶减少、哭声低弱,面色发灰等等。如为肺炎引起,有气急、发绀、呛奶和口吐泡沫等;如为脐部感染,可发现脐炎等体征。随原发感染疾病不同,有相应症状和体征改变。神经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等等,除共有发热、感染中毒症状外,相应临床表现参见相关内容。

  新生儿腋温超过37.2℃或肛温超过37.8℃时即为发热(fever),进一步应明确发热的原因,首先除外各种感染病因。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般容易诊断。但首先应准确测量体温。

  测量新生儿体温常用部位是肛门、腹部皮肤和腋下。通常将肛温视为深部体温,测肛温时温度探头插入深度为3cm。测肛温的缺点是偶可引起肠穿孔,这种情况极少见,如操作谨慎轻柔,完全可避免。测量皮肤温度的优点是能及早发现由于环境温度影响引起的体温过高,对新生儿的干扰很小;缺点是探头不易固定,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弥补的方法是用双面胶将探头固定在皮肤上,上面覆盖反光片。腋温的优点是对新生儿干扰很小,受外界影响也小,兼有肛温和皮温的优点,因此,临床上通常以测腋温作为新生儿体温监护。腋温接近深部体温,一般情况下较肛温低,若机体受寒冷刺激,棕色脂肪分解增加,此时腋温偶可比肛温高。

  测量体温的间隔时间需视新生儿体温是否稳定和所使用的方法而定。如用热敏电阻为探头的电子体温计,温度探头可固定在新生儿身体某一部位作为体温监护,随时可从数字屏幕上得知体温读数。如用间断测温法应注意勿过频。临床常用的水银柱玻璃体温计,价格低廉且较准确。用于新生儿应另外设计低温读数,可以测得低于35℃的低体温。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新生儿发热疾病病因

      一、病因

  1、感染性

  一般认为发热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通过发热而刺激 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抗体形成、增强白细胞内本科活力以及肝脏解毒作用等,以抵抗疾病对人体侵袭,促进康复。但体质虚弱的早产儿,营养不良的患儿,虽有严重感染,可无发热反应,说明防御力较差。包括由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原虫、螺旋体、霉菌等所引起的急性感染,对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败血症和各种急性传染病等,都是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

  2、非感染性

  (1)无菌组织被破坏或坏死:如白血病、血管内栓塞、烧伤、骨折、血肿、腹腔或胸腔内血液的吸收等。

  (2)大量失血或失水:可使有效血循环量减少而致散热障碍,因而体温升高,但如发生循环衰竭,则正常代谢停滞,而产热过少,反而体温不升。

  (3)环境温度高 新生儿在热环境下首先是皮肤血管扩张,以后开始出汗,汗珠先出现在前额、两侧鬓角,以后在胸部和大腿内侧。若不注意补充水分可致脱水,引起高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如环境温度增高过快,可使新生儿每分通气量减低或致呼吸暂停、呼吸衰竭,严重高热可导致死亡。存活者可致脑损伤。

  (4)生物制剂或药物反应:如血清、菌苗、异体蛋白或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巴比妥类等)过敏。

  (5)中枢调节失调:如某些功能性低热及体温中枢调节失调,夏天室内温度过高,新生儿汗腺发育相对不足,散热差,易导致发热。

  (6)其他原因引起的小儿发热:如脱水热,发病率较高,多在出生后4~5天发生,主要是奶和水喂的不够,又加上从呼吸道、皮肤、大小便丢失不少水分,使患儿严重缺水。温度可高达39~40℃,患儿啼哭或倦睡、前囟下陷、皮肤弹性差、口腔粘膜干燥、尿量减少等轻度脱水现象,大多持续数小时后逐渐退热,也可以1天内数次发热,但很少有连续发热数十天以上者。另外如患儿出现核黄疸(黄疸过重引起的脑病),颅内出血(产伤)后遗症均可引起发热。

  新生儿发热从发热的病理生理看,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若高热持续过久,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则成为患儿健康的威胁。高热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高热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消耗量也大大增加。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高13%。高热时还能影响消化功能主要是降低消化酶活力,可致婴幼儿腹泻、脱水,而进一步发生代谢障碍。

②由于氧消耗增加,产热过多,需加速散热,因而心搏加快,体温每升高1℃,心搏加速约12次/分,表皮血管扩张,而加重心血管负担。

③高热可增高颅内压,每升高1℃,颅内血流量增多8%,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出现烦躁、头痛或热惊厥或高度掏出现谵语、昏睡、昏迷等。尤其婴幼儿多见。

④高热时消化道高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运动缓慢,故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

⑤持续高热可使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下降,不利于恢复健康。因此,对高热及极热应适时采取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等措施。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新生儿发热预防

 一、预防

  新生儿发热时,不要随便使用退热药,以免产生各种毒性反应。给新生儿退热既安全有效而又很方便的方法就是物理降温。

  1、多通风,注意散热。保持室内温度在21℃~23℃。

  2、让患儿卧床休息,多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可益于疾病的恢复。敞开包被或脱去过多的衣服,衣着宽大,忌用棉被包裹。

  3、给患儿频频喂温开水或维C果汁,一晚250毫升。

  4、用冰袋敷额头。

  5、高烧你可以用酒精檫宝宝关节处、洗个温水澡,将患儿置于比体温低4℃~6℃的温水中浸浴5~10分钟,然后用大毛巾将全身擦干并轻轻按摩皮肤至发红为止;还可用32℃~34℃的温水,以大人手腕内侧皮肤不烫为宜,给患儿洗澡,重点擦洗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四肢,整个擦浴时间10~15分钟,直至患儿体温降到38℃便可等,这种物理降温法效果很好。

  6、补充水分 脱水热时,应喂5%或10%的糖水,必要时可静脉补液。

  7慎用退热药 各种退热药如阿司匹林、非那西丁等在新生儿期易产生毒性作用,或药物剂量稍大,引起虚脱,在新生儿期应慎用。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新生儿发热鉴别诊断

一、鉴别

  1.发热由疾病引起还是环境因素引起 发热由疾病引起还是环境因素引起有时很难区别。测定深部体温和周围体温之差如肛温-指(趾)温差,有助于区别。当环境温度过高时,新生儿周围血管扩张,肛温与周围体温差减少;由疾病引起的发热,周围血管收缩,肢体变冷,增加了肛温与周围体温差,如深部温度与周围温度差超过1.6℃,提示发热由疾病引起。

  2.新生儿脱水热 应注意与围生期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颅内出血引起的发热区别。脱水热表现为发热、烦躁、哭闹、尿少、皮肤潮红;将患儿置于低温度环境中,补充水分后体温即可降至正常。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新生儿发热检查

 一、检查

  新生儿腋温超过37.2℃或肛温超过37.8℃时即为发热(fever),进一步应明确发热的原因,首先除外各种感染病因。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般容易诊断。但首先应准确测量体温。

  测量新生儿体温常用部位是肛门、腹部皮肤和腋下。通常将肛温视为深部体温,测肛温时温度探头插入深度为3cm。测肛温的缺点是偶可引起肠穿孔,这种情况极少见,如操作谨慎轻柔,完全可避免。测量皮肤温度的优点是能及早发现由于环境温度影响引起的体温过高,对新生儿的干扰很小;缺点是探头不易固定,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弥补的方法是用双面胶将探头固定在皮肤上,上面覆盖反光片。腋温的优点是对新生儿干扰很小,受外界影响也小,兼有肛温和皮温的优点,因此,临床上通常以测腋温作为新生儿体温监护。腋温接近深部体温,一般情况下较肛温低,若机体受寒冷刺激,棕色脂肪分解增加,此时腋温偶可比肛温高。

  测量体温的间隔时间需视新生儿体温是否稳定和所使用的方法而定。如用热敏电阻为探头的电子体温计,温度探头可固定在新生儿身体某一部位作为体温监护,随时可从数字屏幕上得知体温读数。如用间断测温法应注意勿过频。临床常用的水银柱玻璃体温计,价格低廉且较准确。用于新生儿应另外设计低温读数,可以测得低于35℃的低体温。

  因环境温度高或喂养不当等非感染因素引起者,常有脱水和高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有血液浓缩时,红细胞破坏增多,因此,胆红素浓度增高。感染引起,有感染性血象,如有败血症,血培养阳性。

  常规作胸片、B超、心电图等检查,除外肺部感染,除外神经系统病变等。必要时做脑电图、CT等检查。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3、有高热、气息异常、气急、呼吸衰竭等伴随症状?

4、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5、治疗情况如何?

6、有无药物过敏史?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新生儿发热一般治疗

  新生儿发热西医治疗

  一、治疗

  新生儿发热时,不要随便使用退热药,以免产生各种毒性反应。给新生儿退热既安全有效而又很方便的方法就是物理降温。

  1、多通风,注意散热。保持室内温度在21℃~23℃。

  2、让患儿卧床休息,多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可益于疾病的恢复。敞开包被或脱去过多的衣服,衣着宽大,忌用棉被包裹。

  3、给患儿频频喂温开水或维C果汁,一晚250毫升。

  4、用冰袋敷额头。

  5、高烧你可以用酒精檫宝宝关节处、洗个温水澡,将患儿置于比体温低4℃~6℃的温水中浸浴5~10分钟,然后用大毛巾将全身擦干并轻轻按摩皮肤至发红为止;还可用32℃~34℃的温水,以大人手腕内侧皮肤不烫为宜,给患儿洗澡,重点擦洗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四肢,整个擦浴时间10~15分钟,直至患儿体温降到38℃便可等,这种物理降温法效果很好。

  6、补充水分 脱水热时,应喂5%或10%的糖水,必要时可静脉补液。

  7、慎用退热药 各种退热药如阿司匹林、非那西丁等在新生儿期易产生毒性作用,或药物剂量稍大,引起虚脱,在新生儿期应慎用。

新生儿发热辨证论治

  新生儿发热中医治疗

一、中医治疗

  1  清热解表、凉血解毒

  辛凉解表法、清热泻火法合用凉血解毒法,通过以上组合,使热邪由里达表,层层外出。营血热分透热转气、气热得以清解、表邪轻宣而出。具体用药上选用生姜、淡豆豉等轻宣风热;淡竹叶、芦竹根、龙胆草、栀子等清热泻火;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青黛等凉血解毒。

  2  镇肝潜阳、熄风止痉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以肝阳化风为多见,且熄风止痉药多兼具平肝阳的作用,平肝与熄风配合,相得益彰。具体用药选用青黛、地龙、重楼、白僵蚕等凉肝镇惊、熄风止痉之品。万氏提出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更贴切的说明小儿心火旺盛,易于肝火上炎,热甚灼筋,出现抽搐动风惊厥的症候。

  3  养阴生津、透邪除热

  阴液不足则热不可退、余热未尽,易死灰复燃,热势反复,疗效不巩固。加用养阴生津、清退虚热药,苦寒清热,辛香透散,清透阴分伏热,滋阴降火,益阴除热。具体用药选用青蒿、白薇、地骨皮、芦根竹根、石斛等。小儿“稚阴未长”,体内精、血、津液相对不足。热邪易于耗伤营阴,煎熬津液,阴不制阳,阳热更盛,使其余热难清,或退而复热。临床上还未伤阴出现阴液不足时即于退热药中适当加入养阴清虚热药,既可防止营阴受损,又可辛香透热,清解余热,巩固疗效。

  4  健脾化湿、清热燥湿

  湿性粘滞,胶着难解,湿邪致病多易反复。时起时伏,缠绵难愈,病程长。“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健脾化湿清热燥湿从多方面给邪以出路。具体用药选用香薷、龙胆草、黄芩等清热燥湿。生二芽、槟榔等健脾化湿。不同的地域地势有高下、气候、水质、土质等各异,因而,在不同的地域生活的人们,其生活、工作、习惯各不相同。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各在特点。《内经》概括为“异法方宜”。如四川地处盆地,气候潮湿,其病多兼夹湿邪,故临床上应“因地制宜”,适当选用既能清热、透热又能健脾、化湿燥湿之品,使湿热合邪得以分消。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新生儿发热一般护理

  新生儿发热护理

一、护理

  一般来说,新生宝宝体温没超过38℃,无须用药,可以多喂些温开水,并注意观察。

  当体温超过39℃时,可以先在家中给予温水浴或温水擦浴,水温为33℃—35℃,擦浴的部位为前额、颈部、四肢、腹股沟及腋下。新生宝宝忌用酒精擦浴,防止体温急剧下降,以致体温低于35℃,反而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如要用酒精降温,必须稀释,一般酒精加温水,比例为1:2,这种方法既有效又安全。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新生儿发热饮食原则

  新生儿发热饮食保健

让患儿多卧床休息。注意饮食调配,保证充足水分供给,吃容易消化、清淡、少脂肪的饮食。切忌勉强患儿进食,尤其是不能为了一时性热量供给而勉强进高脂肪、高糖的饮食。因为小儿发热时消化道功能降低,反而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