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汗症简介:色汗症(chromhidrosis)是很少见的疾病,为大汗腺分泌的着色汗液,常由产生色素的细菌引起。小汗腺极少排出色汗,偶然食入某种药物或染料也可引起色汗。中医文献中亦有黄汗、汗血记载。如《诸病源候论》黄汗候记载:“黄汗之为病,身体洪肿,发热,汗出而渴,壮如风水,汗染衣,正黄如蘖汁”。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皮肤
- 无传染性
- 30-40%
- 所有人群
- 焦虑,暴怒,脾胃湿热
- 多汗症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皮肤科
- 中医药物治疗
- 3-6个月
- 市三甲医院约(50 0-2000元)
- 汗液电解质,温度与出汗
- 常见药品
- 虚汗停颗粒,玉屏风颗粒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
1.多见面部(不是正常大汗腺分布区域,而是异位大汗腺存在的地方),其次为腋窝、脐部及外阴部。
2.汗液的颜色不等,以黄色最多见,腋窝黄色汗常合并腋臭。大汗腺分泌的颜色还有蓝色或绿色,如注射亚甲蓝可呈青色汗液,碘化物可使汗液呈淡红色,内服氯法齐明(氯苯吩嗪)可使汗液呈红色。其次还可见褐色、黑色、紫色、棕色,亦有伴发血色者称为血汗(hematohidrois)。蓝汗、绿汗可见于从事制铜业的工人。
3.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呈持续性或间断性出现,情绪激动如恐惧、愤怒、焦虑常促发或加重。
二、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可诊断。
中医病机及辨证:中医认为多有脾胃湿热,汗出兼感邪毒,致腠理毛孔汗渍变色所致。
疾病病因:
1.发病原因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发病机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病理学检查,可见汗腺组织有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证明本病和感染有一定的关系。分泌物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疾病预防:
由于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无法针对病因直接预防本病。对于一些食用含有高色素的食物或者药物造成的色汗症,一般多饮水就可以恢复,也可避免食用这类含有高浓度色素的食物,可减少发作。
疾病鉴别:
本病应该和药物性的色汗症相鉴别,后者通常是使用了某些具有色素性的药物,药物无法完全经消化道以及泌尿系统排泄,或者用药太多经汗腺排泄造成分泌的汗液色泽异常的疾病。特别是一些含有色素性的药物或者食物,比如蔊菜以及食用了大量添加苏丹红的食物。
疾病检查:
1.汗液电解质检查:汗液是由皮肤汗腺分泌的液体,是指由热所致汗液。汗液电介质检查,对诊断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2.温度与出汗检查:出汗是调节体温、使之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水平,使人处于较舒适的状态,从而保持充沛精力和健康体魄的重要机能。人体出汗可分为不显汗和有效汗。检查正常值:在正常室温下,皮肤体温保持在37℃左右,不出汗。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色汗症一般治疗
对于色汗症,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但是仍应尽量找出发病原因,去除致病因素。如因药物引起者,应避免再用该药;若伴有臭汗症或多汗症,应先治疗多汗和臭汗。多汗症可选择镇静药或抗胆碱能药物,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常用局部止汗剂如0.5%醋酸铝液、5%明矾液、5%鞣酸液、3%~5%甲醛(福尔马林)液、0.1%新洁而灭液或20%~25%氯化铝溶液等,可选择外搽。平时应注意清洁卫生,如经常清洗患处,勤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伴有腋臭患者,可将腋毛刮去,以减少局部寄生菌的数量,剃毛后再搽药。
色汗症辨证论治
中医疗法:辨证用药,法宜健脾清热利湿,方用健脾除湿汤。局部可用马齿苋水或干葛水洗之。
疾病护理:
色汗症一般护理
(1)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 量少饮或不饮酒。
(2)节制房事。
(3)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正常液体量。
疾病饮食:
色汗症饮食原则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2)注意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注意饮食调理,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 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 木耳,菠菜,白菜等.
(4)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 量少饮或不饮酒.
(5)节制房事.
(6)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正常液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