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简介: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由一群革兰氏阴性杆菌组成的尤其是对人和动物都能导致疾病的病菌,其中以鼠伤寒、肠炎和猪霍乱杆菌最常见。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 胃 肠 全身
- 无传染性
- 99%能够治愈
- 所有人群
- 弛张热,稽留热,恶心
- 菌血症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有
- 消化内科,急诊科
- 病因治疗、对症治疗
- 5-10天
- 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 沙门氏菌的鉴定,粪细菌培养,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
- 常见药品
- 坐珠达西,清热消炎宁片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最短2小时,长者可达72小时,平均为12~24小时。主要有三种表现类型,即胃肠型、伤寒型、败血症型。以胃肠型最为常见。前驱症状有寒战、头痛、头晕、恶心与痉挛性腹痛,继之出现呕吐、腹泻、全身酸痛或发热。每天腹泻可达7~8次。体温在38~40℃之间,病程约3~5天,一般2~3天腹泻停止,体温恢复正常,一般情况好转。严重者,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和体弱者常因脱水、酸中毒、无尿、心力衰竭等,急救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二、诊断
沙门氏菌广存于猪、羊、狗、牛、鸡、鸭、鹅及鼠类肠道内,其所致的中毒是最常见食物中毒之一。
1.多发于夏秋季,曾有食用可疑污染肉类史。
2.进食短期内出现急性胃肠症状,如恶心,频繁性呕吐,腹痛、腹泻。同时进餐者有类似症状。重者可发生高热、脱水、昏迷、抽搐,很快死亡。
疾病病因:
一、病因
中毒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食品被沙门氏菌污染、繁殖,再加上处理不当,未能杀死沙门氏菌。在加工被污染的猪肉及内脏时,常因加热不够或切块太大,食品中心部分 仍有存活的细菌,食后可致中毒。另外,在患病的牛乳中,如加热不彻底也可中毒。生、熟肉食在加工及储存过程中,如刀具、菜板、储存容器再次被感染。虽然本 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大多数发生在5~10月间,其中7~8月份最多,通过苍蝇、鼠类等污染食品、水源等,也可造成中毒。沙门氏菌属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大 量活的沙门氏菌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并在肠道繁殖,以后经肠系膜淋巴组织进入血循环,出现菌血症,引起全身感染。当细菌被肠系膜、淋巴结和网状内皮细胞破坏 时,沙门氏菌体就释放出内毒素,导致人体中毒,并随之出现临床症状。
疾病预防:
1、食用时要煮熟、煮透,存放,加工时生熟食物要分开。
2、防止院内感染。医院特别是产房。儿科病房和传染病病房要防止病房内流行。一旦发现。要彻底消毒。
疾病鉴别:
胃肠炎型沙门氏菌感染应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嗜盐杆菌食物中毒等相鉴别;类伤寒型、败血症型应与伤寒、副伤寒和其它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相鉴别;沙门氏菌引起的局部化脓感染型与其它细菌所致者,临床上很难区别,须通过局部病灶脓液培养来鉴别。
疾病检查:
1、血常规。
2、病原学检查 具有确诊价值,取患者呕吐物,粪便,血液或局部病灶的脓液进行培养,可发现病原菌。
3、血清学检查 患者血清对病原菌或密切相关菌种的菌体抗原(“O”抗原)的凝集效价增高,如大于或等于1:160,或双份血清效价增高达4倍以上者有诊断意义。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一般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床边隔离。早期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等病情好转后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对症治疗 呕吐、腹痛明显者可给予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或口服普鲁辛15~30mg。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或腹泻频繁者,应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
3.病原治疗 单纯胃肠炎型一般不需应用抗生素治疗。因为应用抗菌药物不能改变病程,反而易促使肠道耐药菌株产生,使排菌时间延长。
疾病护理: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一般护理
1.卧床休息,使正气复元,有利痊愈。
2.呕吐停止可进流质饮食,症状好转改半流质饮食,避免油腻、难消化与刺激性食物,逐渐过渡到正常膳食。
3.伤寒、副伤寒为急性传染病,患者应予隔离,用氯霉素、复方抗菌增效剂或痢特灵等治疗,并须注意护理和饮食。
4.败血症患者,应注意保护皮肤粘膜的完整和清洁,勿挤压痈疖和及时消除体内的化脓性病灶。
疾病饮食: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饮食原则
(一)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病。死畜禽的肉类及内脏。不喝生水。动物性食物如肉类及其制品均应煮熟煮透方可食用。
(二)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应注意对屠宰场。肉类运输。食品厂等部门的卫生检疫及饮水消毒管理。消灭苍蝇。蟑螂和老鼠。搞好食堂卫生。健全和执行饮食卫生管理制度。
(三)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恢复期带菌者或慢性带菌者不应从事饮食行业的工作。
(四)防止院内感染。医院特别是产房。儿科病房和传染病病房要防止病房内流行。一旦发现。要彻底消毒。
(五)禁止将与人有关的抗生素用于畜牧场动物而增加耐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