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压病简介:此病亦称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1973年Smith首次描述该症为沉箱病(Caisson disease),即在潜水高压环境中迅速变换压力出现的内耳损伤。潜水员作业中发生率为1%,一般潜入水下每沉10m即增加一个大气压的水压,相当于施加人体17~18Mg的压力。因此潜水时必须吸入压缩性空气或惰气和氧的混合气体,以调节鼓室和鼻腔的内外压力。如果变换压力过快或咽鼓管功能失调,便可发病。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全身
- 无传染性
- 60%
- 成年人
- 关节酸痛,瘙痒,肌肉酸痛
-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眩晕,耳聋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内科,呼吸内科
- 药物治疗
- 1--3周
- 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5000元)
- 四肢的骨和关节平片,磁共振平扫,耳镜检查法
- 常见药品
- 辣椒风湿膏,关节止痛膏,人工颈椎椎间盘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
有潜水作业,沉箱作业,特殊的高空飞行史,且未遵守减压规定,并出现氮气泡压迫或血管栓塞症状和体征者,均应考虑为减压病,国外学者将减压病分为轻级(Ⅰ型)和重级(Ⅱ型),凡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或循环,呼吸系统受累者均属重级,实际上约1/3的患者为Ⅰ和Ⅱ型复合病例。
我国卫生部将急性减压病分为轻,中,重三级:
①轻度表现为皮肤症状,如瘙痒,丘疹,大理石样斑纹,皮下出血,浮肿等。
②中度主要发生于四肢大关节及其附近的肌肉关节痛。
③重度凡出现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障碍之一者。
二、诊断
有潜水作业、沉箱作业、特殊的高空飞行史,且未遵守减压规定,并出现氮气泡压迫或血管栓塞症状和体征者,均应考虑为减压病。国外学者将减压病分为轻级(Ⅰ型)和重级(Ⅱ型)。凡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或循环、呼吸系统受累者均属重级。实际上约1/3的患者为Ⅰ和Ⅱ型复合病例。
我国卫生部将急性减压病分为轻、中、重三级:
①轻度表现为皮肤症状,如瘙痒、丘疹、大理石样斑纹、皮下出血,浮肿等;
②中度主要发生于四肢大关节及其附近的肌肉关节痛;
③重度凡出现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障碍之一者。
疾病病因:
一、病因
水下作业时,身体每下潜10m,大致相当于增加一个大气压的压力,所增加的压力称附加压。附加压和地面大气压的总和,称总压或绝对压(ATA)。机体在高气压环境下,肺泡内各种气体分压随之增高,并立即与吸入压缩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分压相平衡。因肺泡内气体分压高于血液中气体压力,气体便按照波义耳定律,相应地增加了气体在血液中的溶解量,再经血循环运送至各组织。其中大部分氧及二氧化碳迅速被血红蛋白及血浆内成分所吸收,仅少量以物理状态游离于体液中。氮在体液内的溶解量与气压高低和停留时间长短成正比。由于氮在各组织中溶解度不同,因此在组织中分布也不相等。氮在脂肪中溶解度约为血液中的5倍,所以大部分氮集中于脂肪和神经组织中。
当人体由高气压环境逐步转向正常气压时,体内多余的氮便由组织中释放而进入血液;并经肺泡逐渐缓慢地排出体外,无不良后果。当减压过速,超过外界总气压过多时,就无法继续维持溶解状态,于是在几秒至几分钟内游离为气相,以气泡形式聚积于组织和血液中;减压愈快,产生气泡愈速,聚积量也愈多。氮可长期以气泡状态存在。在脂肪较多而血循环较少的组织中,如脂肪组织、外周神经髓鞘、中枢神经白质、肌腱和关节囊的结缔组织等,脱氮困难。除了血管内的气泡外,氮气泡往往聚积于血管壁外,挤压周围组织和血管,并刺激神经末梢,甚至压迫、撕裂组织,造成局部出血等症状。在脂肪少而血流通畅的组织中,氮气泡多在血管内形成栓塞,阻碍血液循环。气泡并可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远端组织缺血、水肿及出血。根据栓塞部位及其所引起的组织营养障碍程度和时间久暂,可产生一系列症状。此外,由于血管内外气泡继续形成,造成组织缺氧及损伤,细胞释放出钾离子、肽、组胺类物质及蛋白水解酶等,后者又可刺激产生组胺及5-羟色胺。这类物质主要作用于微循环系统,致使血管平滑肌麻痹,微循环血管阻塞等,进而减低组织与体液内氮的脱饱和速度。所以在减压病的发病机理中,气泡形成是原发因素;但因液气界面作用,尚可继发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使减压病的临床表现显得很复杂。
骨骼内气泡的特殊作用,骨骼是一个不能扩张的组织。股骨、肱骨、胫骨等长骨内黄骨髓含脂量高,血流很缓慢,减压时会产生多量气泡,直接压迫骨骼内的血管;骨骼营养血管内也有气栓与血栓,容易造成局部梗塞,最终缓慢地引起无菌性的缺血性骨坏死。又称减压性骨坏死(dysbaric osteonecrosis)或无菌性骨坏死,其形成除了骨骼内气泡的特殊作用外,还有脂肪栓塞、血小板凝聚、气体引起渗透压改变、自体免疫等作用的综合结果。
疾病预防:
严格遵守减压规则
我国交通部、铁道部已制订了具体规定。由于减压过程中,吸入二氧化碳愈多,减压病发病率也愈高,因此,降低二氧化碳十分重要。国外有人建议在隧道中空气成分的最低要求:氧20%~22%、甲烷<10%、二氧化碳<2000ppm、一氧化碳<20ppm、油或颗粒物5mg/m3。此外,要作好潜水供气(高压管路系统、装备检查、检修、保养、配气)及潜水技术保证等工作。
1、对潜水员尤其新潜水员,要进行医学防治知识教育,使潜水员了解减压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建立合理生活制度。工作前应充分休息,防止过度疲劳;不饮酒和少饮水。工作时应预防受寒和受潮。工作后应立即脱下潮湿的工作服,饮热茶,洗热水浴,在温暖的室内休息半小时以上,以促进血液循环,使体内多余的氮加速排出。
3、每日应保证高热量(一般每日约15072~16747KJ)、高蛋白、中等脂肪饮食,并适当增加各种维生素。近来国内有用兔做实验,显示维生素E具有一定的预防或减轻实验性减压病的作用,其原因可能由于阻止或减少血小板内储存颗粒中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不致发生血管内凝血。
4、进行潜水员就业前,定期及下潜前体检。骨关节尤其四肢大关节每年应进行X线摄片,一直到停止高气压作业后四年为止。凡患有听觉器官、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皮肤疾病,均不宜从事高压环境工作。重病后、体力衰弱者、远期骨折者、嗜酒者及肥胖者也均列为就业禁忌。
疾病鉴别:
本病疼痛症状须与一般外伤和炎症相鉴别。其他潜水疾病如肺气压伤、急性缺氧、氧中毒及氮麻醉等必须与潜水减压病鉴别。
疾病检查:
1.四肢的骨和关节平片
四肢的骨和关节平片是对四肢及相关关节进行拍片,用于确认骨折后骨状况。
2.磁共振平扫
磁共振平扫是不注射造影剂的MRI扫描,是利用核子自旋运动,在外加静磁场作用下原来杂乱无章的氢原子核一齐按外磁场方向排列并继续进动,当立即停止外加磁场磁力后,人体内的氢原子将在相同组织相同时间下回到原状态;这称为驰豫〔RELAXATION〕而病理状态下的人体组织驰豫时间不同,通过计算机系统采集这些信号经数字重建技术转换成图像来给临床和研究提供科学的诊断结果。
3.超声多普勒检查
采用多普勒(Doppler)气泡检测仪能在症状未发生前,就及时在心前区大血管内发现流动气泡,称为“超声监视”。
疾病就诊: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3、有肌肉痉挛等伴随症状?
4、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5、治疗情况如何?
6、有无药物过敏史?
疾病治疗:
减压病一般治疗
(一)特殊治疗 及时送入高压舱中再加压治疗减压病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可使90%以上的急性减压病获得治愈。近年来,我国用加压治疗,使有的慢性减压病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加压治疗愈早愈好,以免时间过久招致组织严重损害而产生持久的后遗症。在升压、高压停留时间、减压(按治疗方案逐步减压以至出舱包括2.8ATA以下的吸氧减压)过程中,必要时尚需辅以其他对症治疗措施,如补液或注射血浆以治疗休克等。患者出舱后,应在舱旁观察6~24小时;如症状复发,应立即再次加压治疗。
(二)药物治疗 对严重病例,加压治疗只能排除气泡的栓塞作用,有时难以解决继发的生化变化及机能障碍。药物作为辅助疗法,一般应在减压病刚发病时就给药,效果较好。常用药物有血液扩容剂如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和生理盐水,除了使血液扩容外,尚可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减少血小板因子的活性,从而阻止血凝,改善症状和体征。有报道提出潜水员出水后迅速饮50度白酒75~150g治疗急性减压病为适宜剂量,此疗法简便,在无加压舱的边远地区更有实际意义。此外,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可恢复血管的正常通透性,减少血浆渗出,缓解脑和脊髓水肿。根据病情可用多巴胺、氨茶碱、地西泮(安定)等对症处理。
(三)其他治疗 如有肌肉关节痛,在再加压后,可进行全身热水浴,并可用按摩及理疗等。有气急者,除再加压外,须保持安静,适量给氧吸入等。
疾病护理:
减压病一般护理
每日应保证高热量(一般每日约15072~16747KJ),高蛋白,中等脂肪饮食,并适当增加各种维生素。
疾病饮食:
减压病饮食原则
1、不宜过饱,宜进食易消化食物,因高压下唾液分泌减少,而气压较高,腮腺分泌抑制愈明显,胃液的反射性分泌也明显受到抑制,固最好在餐后半小时到一小时进舱治疗。最好在进舱前能排空大小便。
2、不要给产气的食物,如牛奶,豆类,碳酸饮料,韭菜,芹菜,因为这些食物在肠道内产气,治疗减压时,会引起腹痛,增加病人痛苦。
3、宜选用优质蛋白,营养丰富制作细碎软宜消化的食物。
4、要注意食品卫生。防止腹泻等胃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