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透明丝孢霉病

透明丝孢霉病

(明色丝菌病)

透明丝孢霉病简介:透明丝孢霉病(Hyalohyphomycosis)是一组由非暗色真菌引起的组织学上以透明菌丝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一般HE染色看不到,仅在PAS或银染色才能见到红色或黑色菌丝。1982年,由Ajello和McGinnis提出与暗色丝孢霉病相对应的本病名称。提出这两个病名意义在于可以不断地容纳新的病原真菌,而不需要为每个新菌种建立病名。但已用病原菌命名且广泛使用者如曲霉病仍使用原名称。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诺氟沙星胶囊,氯霉素胶囊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本病表现可进一步分为皮肤、皮下和系统感染。皮肤感染可呈浸润性斑块、脓肿、溃疡和肉芽肿损害,当发展到皮下组织时,可表现为囊肿、脓肿、肉芽肿损害。本病病程慢性,一般不易发展为侵袭性疾病。但当患者抵抗力低下可播散全身,引起系统性感染。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及组织病理检查可以诊断。后者需作PAS或银染色才可确诊。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由非暗色真菌引起的感染所致。从1982年到1998年,病原菌已达到27个属,69个菌种,包括较为常见的青霉、镰孢、地霉、假阿利什霉,以及裂褶菌、灰色鬼伞、枝顶孢霉、恐霉、白僵菌、镰孢霉、拟青霉、帚霉、柱顶孢霉、麦轴霉、周刺座霉、产黄青霉、桔青霉、普通青霉、小刺青霉等。真菌学分类属于子囊菌门。

  二、发病机制

  皮肤感染可呈浸润性斑块、脓肿、溃疡和肉芽肿损害,当发展到皮下组织时,可表现为囊肿、脓肿、肉芽肿损害。本病病程慢性,一般不易发展为侵袭性疾病。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1.加强体质锻炼,加强营养,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2.避免进入流行区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根据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及组织病理检查可以诊断,后者需作PAS或银染色才可确诊。

  本病主要是和其他真菌感染以及临床表现类似疾病的患者相鉴别,如慢性感染性皮肤溃疡、皮肤结核等。

  1.皮肤溃疡:通常见于皮肤损害后合并有细菌感染,治疗不及时或者用药不正确造成感染迁延所致。

  2.皮肤结核:通常继发于其他部位结核的患者,如肺结核、骨结核的患者,可行局部组织活检进行明确。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真菌学检查:取损害处脓液或组织液可见大量透明菌丝和孢子,真菌培养随病原菌种不同,而出现各种形态和颜色的菌落。

  组织病理:HE染色呈结核样肉芽肿损害,并可见到干酪样坏死,在PAS或GMS染色可见到数量不等的紫红色或黑色菌丝和孢子。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透明丝孢霉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治疗基础疾病,配合支持疗法。面积小者可手术切除。抗真菌药的全身治疗,包括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应用。伊曲康唑单用或与氟胞嘧啶联合应用,伊曲康唑400mg/d,氟胞嘧啶100mg/(kg·d)。

  二、预后

  本病病程慢性,一般不易发展为侵袭性疾病。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透明丝孢霉病一般护理

  由于本病属于霉菌感染的情况,积极的控制霉菌感染是治疗的关键。

  在饮食上注意适当的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抽烟喝酒,避免吃过多膨化食品,避免吃霉变的食物,以免导致感染或加重感染的情况。

  注意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清洁情况,注意个人的清洁卫生情况。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透明丝孢霉病饮食原则

  本病是一组由非暗色真菌引起的组织学上以透明菌丝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一般HE染色看不到,仅在PAS或银染色才能见到红色或黑色菌丝。故本病的预防应针对病因进行,注意皮肤卫生,特变是在接触具有霉变的物品后应注意及时洗手,避免造成皮肤的感染。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