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亚急性联合变性,维生素B12缺乏症)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简介: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又名维生素B12神经病,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所致。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男女皆可患病。主要在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发生缓慢进展的退行性变。临床上呈现进行性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深感觉障碍及周围神经损害的体征,并常伴以恶性贫血和无胃酸。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腺苷钴胺片,维生素B12片,维生素B12注射液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1.多在中年以上起病, 男女无明显差异。慢性或亚急性起病, 缓慢进展,多数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前多有苍白\倦怠\腹泻&舌炎等,伴血清Vit.B12 降低。早期症状为双下肢无力\发硬&手动作笨拙,行走不稳, 踩棉花感, 步态蹒跚和基底增宽;随后足趾、手指末端持续对称性刺痛、麻木和烧灼感等,检查双下肢振动、位置觉障碍,远端明显,Romberg征(+);少数有手套、袜子样感觉减退。极少数患者脊髓后、侧索损害典型, 但血清Vit.B12含量正常(不伴Vit.B12缺乏的亚急性联合变性)

  2.出现双下肢不完全痉挛性瘫, 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如周围神经病变较重可见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但病理征常为阳性。有些病人屈颈时出现Lhermitte征(由脊背向下肢放射的针刺感)。晚期可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

  3.常见精神症状:易激惹、抑郁、幻觉、精神混乱和类偏执狂倾向,认知功能减退, 甚至痴呆,少数患者视神经萎缩及中心暗点, 提示大脑白质与视神经广泛受累, 很少波及其他脑神经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亚急性联合变性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近年研究提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有自身的免疫学发病基础。自身遗传素质可能起重要的作用。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可产生胃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影响胃的泌酸功能和内因子的分泌。在自身免疫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抗IF免疫球蛋白可能与维生素B12的选择性吸收障碍关系密切。消化道疾病、胃肠道切除术后均可直接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而导致维生素B12缺乏。有资料表明部分胃切除患者15%有显著的血清维生素B12含量下降。先天性内因子缺乏或转运钴胺素代谢紊乱,均可影响维生素B12的代谢过程。亦有报道母乳喂养的婴儿,由于母亲摄入维生素B12过少而致婴儿发病。

  二、发病机制

  维生素B12因分子中含钴,因而又称钴胺素。食物中的B12需结合在蛋白质上,在胃中经酸水解或在肠内经胰蛋白酶,使其与蛋白质分开,然后和胃黏膜细胞分泌的一种特异糖蛋白所谓“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IF)结合,在回肠远端吸收,通过回肠黏膜时,维生素B12与IF解离,同血浆中的转钴胺素Ⅱ结合,形成B12-T(Ⅱ)复合物。该复合物经血液运输,可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细胞转化变为羟钴胺素、甲基钴胺素或5’-脱氧腺苷钴胺素,前者可以转化为后二者,多储存在肝中。甲基钴胺素参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甲基化反应,生成蛋氨酸和四氢叶酸。5’-脱氧腺苷钴胺素催化甲基丙二酰CoA转变为琥珀酰CoA。维生素B12缺乏可导致甲基四氢叶酸、半胱氨酸和甲基丙二酸尿症。脂肪酸的合成也受影响,支链脂肪酸合成增加,神经髓鞘的正常合成转化受到干扰,正常细胞膜的结构可能被破坏,神经髓鞘出现变性退化,此为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机制。也有学者认为神经系统损伤主要是由于维生素B12的依赖酶(蛋氨酸合成酶,methionine synthetase)失活,使蛋氨酸生物合成减少所致。

  病变主要在脊髓后索及侧索中的锥体束。以中胸段脊髓受损最早也最严重,越向颈段病损越轻,上颈段脊髓只有后索受到损害,特别是在薄束。下腰段脊髓只累及锥体束。多先在后索的中心白质中有一卵圆形苍白区,并向周围扩展,以后累及侧索,严重者除皮质不受损外,白质包括后索、锥体束及脊髓小脑束等均被累及。损害区域髓鞘肿胀,断裂而脱失,然后轴突随之变性。以往曾认为B12缺乏只引起脱髓鞘,并且动物实验也有同样的发现,现已证明B12缺乏可造成轴突变性。早期治疗可获得完全恢复者,说明病变可停止在一定阶段,此时轴突可能仅小部分受损,至于髓鞘已经脱失是否又能再生,尚无定论。在病变过程中,可有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急性期星形细胞体轻度肿胀,突起变厚,数目增多;慢性发展者,先在受损早的区域胶质纤维增生,而近期病变区域胶质增生则不明显。少数患者脑部白质中血管周围有小的界限不清晰的脱髓鞘灶,可见于冠状放射,但不损害内囊、大脑脚及脑桥上下行走的传导束。病变特点和脊髓所见相似。此外可见毛细血管及小动脉出血及纤维化。

  维生素B12缺乏是否引起周围神经变性有过争论。早期的研究提示有节段性脱髓鞘,较近期的报道则认为主要是轴突变性。肌肉活检可发现轴突终末前部及终板有异常。

  有恶性贫血时,骨髓中巨幼红细胞增生占优势。周围血中呈高色素巨红细胞贫血,出现带核红细胞。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本病主要累及脊髓的后索和侧索,本病如能在发病后3个月内积极用维生素B12治疗,常可获得完全恢复。若不经对症治疗,常在发病2-3年后进展,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决定本病预后的关键。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1.脊髓压迫症:以脊髓后索受压为主的脊髓压迫症,例如颈椎病伴椎管狭窄症者尤为常见,应根据伴随肢体传导术性感觉障碍,椎管脑脊液动力学受阻,蛋白质含量升高以及脊髓MRI可见占位病变或椎间盘突出等予以鉴别。

  2.多发性硬化:尤以慢性进展型多发性硬化,可表现为深感觉障碍和进行性痉挛性截瘫,可借助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正常,病程中有波动,脑脊液中寡克隆IgG区带阳性等特点可予以鉴别。若实在难以鉴别时,可作试验性免疫抑制剂治疗、多数多发性硬化病者可有一定良好反应,而亚急性联合性变性者症状可能加重。

  3.脊髓痨:属晚期神经梅毒之一种表现,表现为脊髓后索和后根损害,无锥体束征出现,病人主诉闪电样神经根疼痛,两下肢肌腱反射消失、以及可能伴有局部关节肿胀,以及有梅毒感染史和血清学检查阳性等予以鉴别。

  4.周围神经病:维生素缺乏可同时合并周围神经病,因此多种维生素缺乏同时有B12缺乏者可在亚急性联合变性同时合并典型周围神经病,此为维生素缺乏病,两者同时并存。某些感觉运动神经病表现典型的深感觉障碍,但伴随末梢型感觉减退,腱反射消失或减退,但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正常和无巨红细胞贫血及营养障碍等可予以鉴别。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1、脑脊液多正常,少数可有蛋白轻度增高。

  2、注射组织胺做胃液分析可发现有抗组织胺性胃酸缺乏。

  3、周围血象及骨髓涂片检查显示为巨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注射维生素B12100微克/天,10日后网织红细胞增多有助于诊断。

  4、血清维生素B12含量降低。

  5、核磁共振扫描(MRI)可以显示脊髓后索病变。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一般治疗

  1、药物治疗:一旦确诊或拟诊本病,即应开始大剂量维生素B12治疗,否则可造成不可逆性神经损害。①维生素B12 500~1000微克/天,肌肉注射,连续2~4周,然后每周2~3次;2~3个月后每次1000微克,每周2~3次。某些患者需终身用药,合用维生素B1和B6等效果更佳。②贫血患者可用铁剂,如硫酸亚铁0.3~0.6克口服,每日3次;或10%枸橼酸铁铵溶液100ml口服,3次/d。③不宜单独应用叶酸,否则会导致症状加重。

  2、病因治疗:萎缩性胃炎胃液中缺乏游离胃酸者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剂或饭前服稀盐酸合剂10毫升,每日3次。如有腹泻可选用适当抗生素及思密达等。戒酒和纠正营养不良,改善膳食结构,给予营养丰富,特别是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多吃粗粮、蔬菜和动物肝脏等。

  3、加强瘫痪患者的护理,避免褥疮、坠积性肺炎等;对瘫痪肢体早期应加强功能锻炼,辅以针灸、理疗与康复疗法。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一般护理

  1、配合理疗、针灸可改善肢体无力及共济失调。常用的穴位如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百会、天柱、背部夹脊穴等。

  2、饮食要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吃些水果、蔬菜和粗纤维食物,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3、注意休息,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生活要有规律,这样有利于身体恢复。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饮食原则

  1、饮食要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吃些水果、蔬菜和粗纤维食物,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注意休息,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生活要有规律,这样有利于身体恢复。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