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小儿时期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儿童艾滋病)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介:小儿时期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即小儿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侵入小儿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传染病。AIDS为目前人类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注射用头孢他啶,注射用头孢他啶,盐酸缬更昔洛韦片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症状

  小儿感染HIV后,约经过5年左右的潜伏期才出现症状,绝大多数宫内HIV感染的婴儿在出生时无临床症状、体格检查正常。15%~25%围生期HIV感染的婴儿在生后数月发病,以后每年约以10%的比例增加。发病后在1~5年内死亡,少数病儿可存活9年或更长。故小儿艾滋病的临床经过较成人艾滋病更为凶险。在确诊艾滋病之前,患儿常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包括轻度生长迟缓,肝脾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间歇发热,非特异性间歇性腹泻和慢性皮肤感染等,易与儿科其他疾病混淆而延误诊断。故应提高警惕,详细询问病史,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考虑HIV感染的可能。

   1.临床分期

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根据临床表现将HIV感染分为以下4期:无临床表现(N)、轻度临床表现(A)、中度临床表现(B)和严重临床表现(C)。

  (1)无临床表现期(N):

无任何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或仅有轻微临床表现中的一个情况。

  (2)轻微临床表现期(A):

具有下列两个或更多的表现,但无中度和严重临床表现期的临床征象:

  ①淋巴结肿大(>0.5cm,发生于2个部位以上,双侧对称分布)。

  ②肝脏肿大。

  ③脾脏肿大。

  ④皮炎。

  ⑤腮腺炎。

  ⑥反复或持续性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或中耳炎。

  (3)中度临床表现期(B):

除A期的表现外,尚有以下表现:

  ①贫血(Hb<80g/L),中性粒细胞减少(<1×109/L),或血小板减少(<100×109/L),持续≥30天。

  ②细菌性脑膜炎、肺炎或败血症。

  ③6个月内婴儿持续2个月以上的口腔念珠菌病。

  ④心肌病。

  ⑤生后1个月内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CMV)。

  ⑥反复和慢性腹泻。

  ⑦肝炎。

  ⑧反复发生单纯疱疹病毒性口腔炎(1年内≥2次)。

  ⑨生后1个月发生单纯疱疹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肺炎或食管炎。

  ⑩带状疱疹至少发作2次或出现不同的皮损部位。

  ⑪平滑肌肉瘤伴有EB病毒感染。

  ⑫淋巴样间质性肺炎或肺淋巴样增生综合征。

  ⑬肾脏病变。

  ⑭奴卡菌病(nocardiosis)。

  ⑮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

  ⑯出生1个月内发生弓形虫感染。

  ⑰播散性水痘(有并发症的水痘)。

  (4)严重临床表现期(C):

包括以下情况:

  ①严重反复和多发性细菌感染,包括脓毒血症、肺炎、脑膜炎、骨关节感染和深部脓肿。

  ②念珠菌感染累及食管、气管、支气管和肺。

  ③深部真菌感染,呈播散性(肺、肺门和颈淋巴结以外的区域)。

  ④肺外隐球菌病。

  ⑤隐孢子菌感染伴持续腹泻1个月以上。

  ⑥出生后1个月的巨细胞病毒感染,累及肝、脾和淋巴结以外的部位。

  ⑦脑病:以下表现之一,病程至少持续2个月以上,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A.发育滞后或倒退,智能倒退。

  B.脑发育受损,头围测定证实为后天性小头畸形或CT/MRI检查发现有脑萎缩。

  C.后天性系统性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下列2个或2个以上征象:麻痹,病理性反射征,共济失调步态不稳。

  ⑧单纯疱疹病毒性黏膜溃疡持续1个月以上,或出生1个月以后的小儿患单纯疱疹病毒性支气管炎。

  ⑨组织胞浆菌病累及肺、肺门和颈淋巴结以外的区域。

  ⑩Kaposi肉瘤。

  ⑪原发性脑内淋巴瘤。

  ⑫Burkitt淋巴瘤,B细胞性或免疫学表型不明的大细胞性淋巴瘤。

  ⑬播散性或肺外性结核病。

  ⑭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CP)。

  ⑮进行性多发性白质性脑病。

  ⑯沙门菌属(非伤寒)脓毒血症,反复发作。

  ⑰出生1个月以后发生脑弓形虫感染。

  ⑱消耗综合征:

  A.体重连续减轻10%以上。

  B.大于1岁者的体重-年龄曲线下降25个百分位。

  C.出生1个月后的体重-身高曲线下降5个百分位。

  D.并伴有慢性腹泻(每天至少2次稀便持续1个月以上)或发热1个月以上(持续或间歇性)。

  2.小儿HIV感染分类(表1)

一旦定类,即使病情好转,也不能降至较轻一类。

  3.小儿AIDS的主要临床征象

  (1)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常为首发的临床表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可持续3个月以上而查不出任何原因,但此时免疫功能已发生紊乱。

  (2)迁延反复的病原微生物感染:

常出现反复腹泻、皮疹、肝脾肿大、口腔鹅口疮、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等。随疾病进展可发生严重败血症、细菌性肺炎、脑膜炎、泌尿系感染、蜂窝组织炎、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卡氏肺囊虫病,各脏器阿米巴病、结核菌感染、EB病毒感染、利斯特菌感染等。反复细菌、病毒、真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为小儿AIDS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最主要的病理所见为慢性肺炎,多为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X线胸部摄片可见网状和结节状浸润影。

  ①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机会感染:已明确有HIV感染的患儿如果出现下列机会感染,应做出AIDS病的推测诊断:

  A.念珠菌性食道炎。

  B.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C.卡氏肺囊虫性肺炎。

  D.脑弓形虫病(1月龄以后)。

  E.弥漫性慢性非典型性分枝杆菌感染。

  ②具有下列组织学诊断依据的机会感染,则可确诊AIDS:

  A.弥漫性。

  B.弥漫性组织浆菌病。

  C.肺外隐球菌病。

  D.肺外结核病。

  E.复发性沙门菌属败血症。

  F.弥漫性/持续性单纯疱疹。

 4.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HIV感染的诊断原则

  1)≥18个月婴儿的确定诊断

具备ELISA检测抗体2次阳性和证实试验(免疫印迹或免荧光检测)1次阳性;或在不同样本任何2项病毒检测试验(HIV分离、HIV基因和p24抗原测定)阳性;或存在一项儿科AIDS定义疾病(见临床分型)。≥18个月婴儿的推测诊断:具备一项病毒检测试验(同上)阳性(除外脐血)。

  2)<18个月婴儿的确定诊断

具备在不同样本任何两项病毒检测试验(同上)阳性;或存在一项儿科AIDS定义疾病。

  3)除外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艾滋病的病原体为HIV,HIV属人类反转录病毒中慢病毒亚科,是一种典型的C型RNA病毒,内含一条单链核糖核酸(ssRNA)。

  二、发病机制

  HIV致病的中心环节,是选择性地使CD4 T淋巴细胞大量消耗,导致免疫功能缺陷。当HIV侵入人体后,首先识别CD4 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由病毒外膜的包膜蛋白gp120与细胞表面的CD4受体及辅助受体结合,使gp120构象改变,暴露出与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的位点,并与之作用,从而介导HIV对CD4 细胞的吸附。引起病毒脱衣壳,病毒核心部分进入细胞,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病毒的RNA转录为双链DNA,双链DNA在整合酶作用下与宿主细胞染色体DNA整合并形成前病毒DNA,随染色体复制而复制。在人类,从黏膜感染到出现最初的病毒血症需要4~11天。经过短暂的高滴度病毒血症期后,病毒播散到全身淋巴组织。由于机体的免疫应答,病毒复制被抑制,血中病毒含量迅速下降。此后,HIV感染分为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种为快速进展,感染者迅速发病及死亡;另一种为缓慢进展,感染者进入慢性持续感染阶段。影响HIV感染向何种趋势发展的因素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的毒力、含量、宿主细胞辅助受体及免疫应答能力的差异有关。

  CD4 T淋巴细胞消耗的机制:HIV可感染CD4 T淋巴细胞以及表达CD4分子的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病毒在易感细胞内复制、表达、整合并形成融合细胞,提示HIV可干扰或抑制细胞的正常功能,甚至对细胞造成直接损伤。但是,针对HIV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则是导致HIV感染细胞损伤的直接原因。被感染的CD4 T细胞由于表面表达HIV抗原,可被机体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所识别和攻击,CTL清除病毒的同时破坏了大量受感染的CD4 T淋巴细胞。但HIV具有高度变异性,虽然大量病毒被清除,变异的病毒株仍可存活下来,又侵入新生的CD4 T淋巴细胞,并在其中复制表达;再为CTL识别、攻击和清除,CD4 T淋巴细胞又大量被破坏。如此周而复始,最后CD4 T淋巴细胞被消耗殆尽,形成继发性免疫缺陷,各种机会性病原体乘虚而入,在体内繁殖并引起疾病。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预防

  HIV感染与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复杂,迄今尚无特效疗法,疫苗仍处在研制阶段,故临床治疗甚为困难。目前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提高免疫功能治疗、抗感染治疗和抗肿瘤治疗等。

  1.抗病毒治疗

  (1)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

为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未成熟儿1.5mg/kg,每12小时1次,疗程2周;以后2mg/kg,每6小时1次。新生儿2mg/kg口服,1.5mg/kg静脉注射,每6小时1次。儿童90~180mg/m2口服,每6~8小时1次(与其他抗病毒药物合用时可为180mg/m2,每12小时1次);或120mg/m2间隔性静脉注射,每6小时1次;或每小时20mg/m2持续静脉滴注。青春期患儿的剂量为200mg,3次/d,或300mg,2次/d。

  齐多夫定(AZT)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包括粒细胞减少症、贫血,常有头痛。不常见的副作用为肌病、肌炎和肝毒性。肾功能减退者,应减少剂量;严重而持久的粒细胞减少症和贫血时,应暂时停药,待骨髓功能恢复再重新开始给药。也可减少齐多夫定(AZT)剂量和合并使用红细胞生成素。

  (2)奈韦拉平(Nevirapine):

为非核苷酸转录酶抑制剂。新生儿5mg/kg,1次/d,14天后改为120mg/m2,每12小时1次,使用14天后以200mg/m2,12小时1次维持。儿童120~200mg/m2,12小时1次(开始剂量为120mg/m2,逐渐增加到足量)。青春期200mg,每12小时1次(开始剂量为100mg,12小时1次,共14天,以后逐渐增加到足量)。

  奈韦拉平(NVP)的主要不良反应是皮疹,可发展为危及生命的大疱性渗出性红斑,应即刻停药。其他不良反应有嗜睡、头痛、腹泻和恶心。偶尔发生肝炎和肝功能损害。奈韦拉平(NVP)诱导肝脏细胞色素P450 3A(CYP3A),能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反应,应予以重视。这些药物包括利福平和利福布汀,口服避孕药、安眠药、口服抗凝剂、地高辛、苯妥英钠和茶碱。

  (3)利托那韦(Ritonavir)为蛋白酶抑制剂:

儿童剂量开始为250mg/m2,每12小时1次,逐渐增加到350~400mg/m2,每12小时1次。青春期开始为300mg,2次/d,逐渐增加到600mg,2次/d。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厌食和腹痛。偶有口周感觉异常和肝酶增高,以及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高、高血糖、酮症酸中毒等。该药的代谢主要受肝脏细胞色素p450 A3(CYP3A)的影响,不能与抗组胺类,阿普唑仑、咪达唑仑和三唑仑等安眠药,钙离子通道阻断药硝苯地平,麦角碱衍生物、苯丙胺、西沙必利、华法林、利福平类和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合用。为减少胃肠道反应,开始剂量宜小,在5天内逐渐增加到足量。

  (4)抗病毒治疗的指征:

  ①有HIV感染的临床症状,包括临床表现期A、B或C。

  ②CD4 T淋巴细胞绝对数或百分率下降,达到中度或严重免疫抑制。

  ③年龄在1岁以内的患儿,无论其临床免疫学和病毒负荷状况。

  ④年龄大于1岁患儿无临床症状者,应严密观察未开始治疗的病例其临床、免疫学和病毒负荷状况,一旦发现以下情况即开始治疗:HIV RVA复制物数量极高或进行性增高;CD4 T淋巴细胞绝对数或百分率很快下降,达到中度免疫抑制,出现临床症状。

  2.免疫学治疗

  (1)阿地白介素(IL-2):

300万~1800万U/d、静脉或皮下注射,5天为一疗程;休息至少8周后开始下一疗程。应监测血浆病毒负荷,控制在50复制物/µl以下。

  (2)IL-12:

IL-12是另一个有治疗价值的细胞因子,体外实验表明IL-12能增强免疫细胞杀伤被HIV感染细胞的能力。

  3.支持治疗

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可减少AIDS患儿合并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对预防弓形体感染无效,也不能延长患儿的生命。每月定期使用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的指征为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抗体反应低下和适当的抗微生物不能控制的反复感染。

  4.抗感染治疗

AIDS患儿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极易病原微生物感染及机会感染。应根据临床病原的种类,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及必要的预防治疗。如针对肺炎、败血症和脑膜炎等细菌感染疾病,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针对结核病进行抗结核治疗,治疗时间应适当延长,不得少于12个月。有结核接触史或PPD皮肤试验强阳性的HIV感染儿童,应用异烟肼预防性治疗9~12个月。卡氏肺囊虫肺炎是AIDS常见的机会感染,如果CD4 T细胞计数1~5岁<500/µl或6~12岁<200/µl,并有临床表现者,应及时预防,常用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TMP/SMZ) 150mg/(m2·d),分2次口服,连服3天停药4天。如临床有病毒、真菌及弓形虫等感染的表现,应选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对AIDS的治疗,目前主张联合用药。包括抗病毒治疗 免疫学治疗联合用药以及不同类型抗病毒药物间联合用药。如齐多夫定(AZT) 奈韦拉平(NVP) 阿地白介素(IL-2)联合用药治疗。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鉴别

  与先天性免疫缺陷相鉴别,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等可助诊断。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检查

  1.病因学检查

  (1)特异性抗体检测:

可用于HI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现症患者的诊断。但由于早期感染血清抗体出现较迟,一般在感染后22~27天才能检出,因此抗体阴性不能排除HIV早期感染,应在2~4周后复查。应注意,18个月以下婴儿可存在来自母体的被动抗体。

  ①筛选试验:

采用ELISA或免疫荧光试验检查血清HIV抗体,阳性者应做验证试验,以排除假阳性反应。

  ②验证试验:

用免疫印迹试验检查血清抗gp120、抗gp41和抗gp24。阳性可以确立HIV感染的诊断。

  (2)抗原检查:

检查血清中p24抗原,其出现早于血清抗体,因此可用于早期诊断。

  (3)HIV核酸检查:

用PCR技术检测血清中HIV RNA,其阳性结果常较p24抗原检测早3~5天,较抗体检测早1~3周,并可定量检测。所以是早期诊断、判断预后和抗病毒药物疗效的理想指标。该方法很敏感,应注意避免标本间交叉污染所造成的假阳性。 用原位杂交技术可以检查组织或细胞内的HIV核酸。但并非常规诊断方法。

  2.免疫学检查

可了解病人的免疫功能状态,对疾病的分期、预后及治疗甚为重要。

  (1)血细胞检查:

包括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计数减少等。

  (2)淋巴细胞检查:

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正常CD4 T细胞/CD8 T细胞比值为1.5~2.0,AIDS时低于1.0。此外,CD4 T细胞绝对计数有助于疾病的分期和判断疗效。

  (3)皮肤迟发性变态反应试验:

HIV感染者低下或阴性。

  (4)免疫球蛋白

补体、免疫复合物及自身抗体等。

  3.免疫状况分类

各年龄小儿CD4 T淋巴细胞正常值存在差异,在判别T淋巴细胞受抑制时应注意年龄特点。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以周围血中CD4 T淋巴细胞绝对值或CD4 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百分率示来表示病人的免疫状况,做以下分类(表2)。

  常规做X线胸片、B超、CT、心电图等检查。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一般治疗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西医治疗

  HIV感染与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复杂,迄今尚无特效疗法,疫苗仍处在研制阶段,故临床治疗甚为困难。目前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提高免疫功能治疗、抗感染治疗和抗肿瘤治疗等。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一般护理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护理

  预防小儿艾滋病的关键是预防育龄妇女感染HIV和筛查献血员。应严格执行婚前检查。母亲如果是AIDS病人或HIV感染者,应采取严格措施,以防传给后代,因为在怀孕、分娩和哺乳期间均可使小儿感染。严禁进口与使用污染AIDS病毒的血液制品。最强大的预防武器是宣传教育,应广泛宣传AIDS的流行情况及其严重性。

  能预防HIV感染的疫苗称预防性疫苗,而能阻止感染后进展成AIDS的疫苗称治疗性疫苗。至今尚无有明确应用前景的HIV疫苗可供广泛使用。疫苗研制中的主要困难在于对HIV致病机制和宿主对HIV的免疫应答了解仍不够。另一重要障碍是HIV变异株的不断出现。在HIV感染者中,HIV-1的突变率为每年0.1%~1%。这就意味着,每个HIV( )者体内不是只有一株病毒,而是有一群HIV变异株。每一变种的致病性、生长速度和传播特性均各异。HIV的遗传变异将影响其致病机制。 一个好的预防性疫苗应是很小的剂量就能诱导出长期稳定的、全身和黏膜的保护性免疫,并对世界上流行的抗原性不同的HIV株均有保护作用。它必须有效、安全、稳定、易保存,使用简便和价廉。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饮食原则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饮食

  1、宜多吃苹果、黑莓、蓝莓、椰子、越橘、接骨木果、葡萄、葡萄柚、柠檬、酸橙、波萝、石榴等水果。

  2、高能量、高蛋白饮食。有益的高蛋白质食物有:鱼虾类,如海水鱼、虾、墨鱼、贝、蟹等。家禽类,如鸡肉、鸽肉、兔肉;牛奶及乳制品,如优质奶酪。蛋类,如鸡蛋、鸭蛋。豆类,如豆腐、豆浆或其他豆制品。高蛋白质饮食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如果身体不适,请与医生和营养师取得联系,以便对饮食作适当调整。

  3、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应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特别是富含胡萝卜素(如菠菜、芥蓝、番薯、南瓜、胡萝卜)、维生素C(如青椒、橘子、绿菜花、菠菜)、维生素E(如榛子、松子、开心果、大杏仁)及含锌(如牡蛎、贝类、谷类)的食物。

  4、少量多餐、定时进餐。一次进食量过多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损伤脾胃,对病情不利。进食过少又会造成营养素摄入不足,营养更加匮乏。所以,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应少食多餐,一般以一日五、六餐为宜。

  5、食物多样化 每一顿饭,尽量多吃几种食物,要学会计划一个包含五类食物的饮食。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