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发热简介:阳虚发热,病证名。因阳气虚衰而致格阳、戴阳证的真寒假热症象。见《丹溪心法·发热》。《医碥》卷一:“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此为无根之火,乃虚焰耳。证见烦躁,欲坐卧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前却不能饮,肌表虽大热而重按之则不热,或反觉冷,且两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脉沉细或浮数无力,按之欲散。治宜温热之剂,温其中而阳内返,温其下而火归元。误投寒凉立死。”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全身
- 无传染性
- 90%
- 老年患者
- 头晕,腰膝酸软,面色觥白
- 脑囊虫病,垂体性侏儒症,新生儿泪囊炎
- 常见药品
- 康德乐大药房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阳虚发热症状诊断
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觥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疾病病因:
阳虚发热疾病病因
因阳气虚衰而致格阳、戴阳证的真寒假热症象。中医学认为,人体由阴阳两方面组成。阴是指人体的精血津液等物质基础,阳是指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在正常情况下,阴阳相互依存,维持着动态平衡。如果阴阳的这种平衡受到破坏,阴阳的某一方出现偏盛或偏衰,人就会发生疾病。
疾病预防:
疾病鉴别:
阳虚发热鉴别诊断
血虚发热:
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阴虚发热: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阳虚:
中医名词。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
疾病检查:
阳虚发热检查
体格检查,体温测量,血液生化检查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阳虚发热辨证论治
阳虚发热中医治疗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
本方为温补肾阴的常用方剂,虽为温阳方剂,但方中却配伍了养阴的方药,其意义在于阴阳相济。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方中以附子、肉桂温补阳气,山茱萸、地黄补养肝肾,山药、茯苓补肾健脾,丹皮、泽泻清泄肝肾以为佐。短气甚者,加人参补益元气,便溏腹泻者,加白术、炮干姜温运中焦。
疾病护理:
疾病饮食:
阳虚发热饮食原则
阳虚发热饮食保健
阳虚体质的人,在饮食方面,不能“恣食冷饮”,既要少吃梨、荸荠等性质寒凉的食物,又要避免从冰箱里直接拿出来的冰冻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