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芽生菌简介:皮炎芽生菌(Blastomycosis dermatitidis)又称北美芽生菌病,是由皮炎芽生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皮肤和骨骼为主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病变。本病主要流行于北美洲,在英国和墨西哥等地也有少数散发,但患者以往都有居住在美国或接触过本菌污染物的历史。在我国,1989年吴绍熙等曾发现一例留美华裔患皮肤型感染,1999年郭润身等曾报告此病,为本土感染。本病好发于40~60岁男性。孢子进入肺泡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引起炎症反应包括多形核白细胞浸润,而后形成肉芽肿,均可表现为化脓性或化脓性肉芽肿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原发性肺皮炎芽生菌病,皮肤型皮炎芽生菌病,播散性皮炎芽生菌病。结合真菌检查和肺部检查等帮助确诊。两性霉素B是对芽生菌病的有效治疗药物。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北美芽生菌病,皮炎芽生菌病,芽生菌性皮炎
- 皮肤
- 无传染性
- 60%
- 所有人群
- 皮肤肉芽肿,干性脂溢
- 脑脓肿,脑膜炎,前列腺炎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皮肤科,传染科
- 药物治疗
- 1个月
- 市三甲医院约(1000-3000元)
- 真菌培养,真菌组织病理学
- 常见药品
- 氟康唑片,伊曲康唑胶囊,酮康唑胶囊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
1.原发性肺皮炎芽生菌病 吸入孢子进入肺泡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引起炎症反应包括多形核白细胞浸润,而后形成肉芽肿,均可表现为化脓性或化脓性肉芽肿性病变。在肺巨噬细胞内可见芽生菌酵母细胞,有肺炎实质性浸润、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2.皮肤型皮炎芽生菌病 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颜面、手、腕、下肢或皮肤黏膜交界区如口、咽、舌等处,也可位于非暴露部位。数周至数月后发展成溃疡性疣状肉芽肿,边缘高起1~3cm,界限清楚,结有紫色痂,常误诊为基底细胞癌,但边缘常有微脓肿。溃疡纤维化后形成瘢痕。溃疡中央活检常查不到菌而在活动边缘才可查到。
3.播散性皮炎芽生菌病 多数从肺,少数从其他部位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脑等部位,消化道则很少累及。脊椎、肋骨、胫骨和股骨常累及,表现为骨髓炎、骨膜炎甚至化脓性关节炎,有疼痛和功能障碍。脑脓肿和脑膜炎、肝脾化脓性肉芽肿及前列腺炎等也常有发生。
二、诊断
对来自流行区的患者,尤其是用抗结核治疗无效者,就要结合真菌检查和肺部检查等帮助确诊。对其他50%的肺外型患者,尤其是慢性皮肤肉芽肿,可结合病理及真菌检查,帮助确诊。
真菌学检查:
1.直接镜检 取痰、脓液、骨髓、血、脑脊液、胸腔积液、尿、活检或尸体组织标本进行直接检查。以10%KOH涂片可见圆形、双壁、直径8~18µm的单芽孢子,芽颈较粗,孢子呈圆形。盐水涂片可见长出单芽的孢子,但应与新生隐球菌、副球孢子菌、杜波组织胞浆菌等相鉴别。
2.真菌培养 在沙堡琼脂上室温培养,开始为酵母样薄膜生长,随后在中央出现细刺丝样菌丝,逐渐增多,形成中心环。日久乳白色菌丝覆盖整个斜面,背面呈淡棕色。镜检可见许多圆形或梨形4~5µm直径大的小分生孢子,直接从菌丝或分生孢子柄上长出。在陈旧培养中可见间生厚壁孢子。如转种到血琼脂上,封口、37℃时可变为酵母样菌落。双相型真菌在37℃培养时,新生隐球菌、副球孢子菌和杜波组织胞浆菌与本菌的最大区别是酵母细胞出芽,芽颈均较本菌为细。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是由皮炎芽生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皮肤和骨骼为主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病变。皮炎芽生菌为双相型菌,有性型称皮炎阿耶洛霉,真学分类属于子囊菌门-爪甲团囊目-爪甲团囊科。
二、发病机制
本菌可寄生于土壤、潮湿和含有机物的物质上,孢子进入肺泡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引起炎症反应包括多形核白细胞浸润,而后形成肉芽肿,均可表现为化脓性或化脓性肉芽肿性病变。外伤导致原发性皮肤感染。继发性感染由其他病灶播散而来,常呈单个或成群。数周至数月后发展成溃疡性疣状肉芽肿,边缘高起1~3cm,界限清楚,结有紫色痂,少数从其他部位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脑等部位,消化道则很少累及。脊椎、肋骨、胫骨和股骨常累及,表现为骨髓炎、骨膜炎甚至化脓性关节炎,有疼痛和功能障碍。
疾病预防:
芽生菌病是一种由吸入皮炎芽生菌孢子引起的疾病在实验室,或者进入多发病地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平时应加强身体锻炼,努力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是减少感染的关键。保护皮肤避免损伤,防止吸入带菌灰尘,避免进入流行地区等,是预防的重要保护措施。
疾病鉴别:
本病应与结核病、结节病、放线菌病、奴卡菌病及其他细菌性慢性肉芽肿病相鉴别。对来自流行区的患者,尤其是用抗结核治疗无效者,就要结合真菌检查和肺部检查等帮助确诊,对其他50%的肺外型患者,尤其是慢性皮肤肉芽肿,可结合病理及真菌检查,帮助确诊。
疾病检查:
真菌学检查:
1.直接镜检 取痰、脓液、骨髓、血、脑脊液、胸腔积液、尿、活检或尸体组织标本进行直接检查。
2.真菌培养 在沙堡琼脂上室温培养,开始为酵母样薄膜生长,随后在中央出现细刺丝样菌丝,逐渐增多,形成中心环。
组织病理:可见上皮细胞样肉芽肿或慢性化脓性坏死及纤维化。视病情而异,如慢性型呈上皮瘤样增生,而在全身系统感染者则可见化脓、坏死及许多菌体。本菌约8~12µm直径,有时可达20~30µm,壁厚而明显,有如双壁或双折光性,胞质从胞壁凝缩而呈一空隙。HE染色可见胞质的多核特征。原发肺感染最早呈炎症性细胞反应,可见许多中性粒细胞,有时呈慢性肉芽肿性伴化脓区或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其内有许多小脓肿,内含中性粒细胞、碎片及少许巨细胞,并可见菌体。如增生可似肿瘤样,只有找到微脓肿才有助于诊断。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皮炎芽生菌一般治疗
一、治疗
在咬伤或针刺或撕裂部的皮炎芽生菌病的治疗应特别注意。先用碘酊彻底清洗,再用碘仿外敷。外科手术对于大的脓肿引流或脓胸引流,修补支气管胸膜瘘及骨髓炎坏死组织的清除。
两性霉素B是对芽生菌病的有效治疗药物,应定期检查肺X线片、痰培养或视感染部位进行适当治疗。伊曲康唑可治非致命、非脑膜病型皮炎芽生菌病。也可应用氟康唑治疗。
二、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
疾病护理:
皮炎芽生菌一般护理
1、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病人的主观积极性,保持乐观精神,避免紧张情绪。
2、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3、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疾病饮食:
皮炎芽生菌饮食原则
1、皮炎芽生菌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2、皮炎芽生菌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少饮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酒类等,因为这些饮料激惹汗腺的分泌与排出,给表皮霉菌的易感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发物,戒烟酒。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