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硼酸中毒

硼酸中毒

(硼砂中毒,硼酸盐中毒)

硼酸中毒简介:硼酸(boric acid)或硼砂(borax)(硼酸钠),医学上常将硼酸用作抗菌剂和冲洗剂,硼酸能从胃肠道、浆膜腔及有损伤的皮肤迅速吸收,故可因内服或局部应用而发生中毒。中毒症状一般为消化道症状以及皮炎。婴幼儿是硼酸中毒的易发人群,小儿口服硼酸致死量一般为5~6g,曾有婴儿因内服硼酸1g致死。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碳酸氢钠,葡萄糖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硼酸中毒的症状:开始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部绞痛,腹泻,呕吐物及粪便常带血液,或呈蓝绿色;随即出现大片红色皮疹,1~2日后脱皮,偶发生剥脱性皮炎,粘膜也可有充血和剥脱现象;皮疹可以波及咽部及鼓膜,部分病人出现肝脂肪变性,黄疸以及肾脏损害,重症病儿常有感觉异常,视力障碍,共济失调,震颤,精神错乱,惊厥,谵妄,角弓反张,青紫和昏迷,体温,血压下降,病儿可于24小时至数日内因休克,尿毒症等而死亡,有些中毒婴儿在昏迷之前,仅有发热或体温下降的征象。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病因:

  过硼酸钠较具碱性,在肠道中与酸作用,可分解为硼酸盐(如NaBO2),硼酸与过氧化物(如过氧化氢),至于硼酸盐对人体的毒性并不高,但在大量暴露时,可对人体延髓areapostrema造成刺激,而引起自发性呕吐,另外,硼酸盐在单次大量或重覆暴露时,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与肾臟产生毒性,并可能引起维他命B2(riboflavin)缺乏。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一、预防:

  因硼酸盐会使维他命B2缺乏,且维他命B2可与硼酸盐形成水溶性复合物,减少其细胞毒性,并协助排除,因此在治疗方面,应静脉或肌肉注射补充维他命B21mg/Kg,至于皮肤,眼睛或吸入暴露的处理,因硼酸盐刺激性很低,通常仅以水冲洗乾净或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即可,但对于皮肤多次或大量暴露者,仍应小心产生全身性中毒的可能。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一、鉴别:

  1.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

  2.与非有机磷与有机磷中毒所造成的神志,呼吸,循环障碍的鉴别。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一、检查:

  对于硼酸或硼酸盐中毒的病患,应监测电解质,肾臟功能,动脉血液气体分析及心电图等,另外可以测定血中硼酸盐的浓度,有助于临床上的诊断。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硼酸中毒一般治疗

  一、检查:

  1.催吐、洗胃、导泻:口服硼酸中毒时,立即催吐并选用2%~5%碳酸氢钠溶液(硼砂中毒勿用)、生理盐水或微温清水等洗胃。洗胃后灌入硫酸钠导泻,其他部位沾染的硼酸亦需用生理盐水、清水或肥皂水等洗净。

  2.输液: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和血浆对治疗休克及加速毒物排泄均有助益。亦可静滴生理盐水。如有酸中毒,应用适量乳酸钠或碳酸氢钠溶液,纠正脱水、酸中毒后,持续静脉滴注5%~10%葡萄糖和含钠溶液,维持尿呈碱性,以利硼酸排出。严重病人可考虑换血、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疗法。

  3.由于大面积皮肤损伤吸收大量硼酸引起中毒时,应及时用大量温肥皂水冲洗皮肤染毒处。

  4.对惊厥除应用镇静剂外,并可酌用10%葡萄糖酸钙10~20ml,加入葡萄糖液20~40ml内缓慢静注。

硼酸中毒辨证论治

  1.中医处理

  口服硼酸中毒时,立即催吐并选用2%~5%碳酸氢钠溶液(硼砂中毒勿用)、生理盐水或微温清水等洗胃。洗胃后灌入硫酸钠导泻,其他部位沾染的硼酸亦需用生理盐水、清水或肥皂水等洗净。

  2.

  其他处理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和血浆对治疗休克及加速毒物排泄均有助益。亦可静滴生理盐水。如有酸中毒,应用适量乳酸钠或碳酸氢钠溶液,纠正脱水、酸中毒后,持续静脉滴注5%~10%葡萄糖和含钠溶液,维持尿呈碱性,以利硼酸排出。严重病人可考虑换血、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疗法。其他为对症治疗。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硼酸中毒一般护理

  一、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休息,合理饮食。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硼酸中毒饮食原则

  一、饮食保健: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的食物。注意生活习惯,保护个人卫生。

  二、宜吃食物:

  1、宜吃水分含量高的食物; 2、宜吃新鲜蔬菜水果; 3、宜吃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的食物。

  三、忌吃食物:

  1、忌吃过咸的食物; 2、忌吃刺激性食物; 3、忌吃脂肪含量高的肉食。

  四、推荐食谱:

  1、宜吃水分含量高的食物; 2、宜吃新鲜蔬菜水果; 3、宜吃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的食物。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