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简介:由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所致静脉炎称为血栓性静脉炎,常见于下肢浅静脉,可由药物静脉注射,或由大、小隐静脉曲张的并发症或脉管炎的伴发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部分而存在着。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 下肢 血液血管
- 无传染性
- 30%
- 经常需要站立的职业工作者
- 剧痛,静脉血栓,持续性疼痛
- 肺栓塞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有
- 血管外科
- 药物、手术治疗
- 1-2个月
- 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 中心静脉压,血浆纤维蛋白原
- 常见药品
- 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脉络舒通颗粒,脉络舒通丸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
1.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位于髂-股静脉,发病率比小腿肌肉丛静脉血栓形成低,左侧多见,为右侧的2~3倍。在一组1432例的统计中,左侧占69.3%,右侧占26.6%,双侧4.1%。
髂-股静脉是整个下肢静脉血回流的主要通道,一旦发生血栓形成,迅速发病。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①患肢疼痛和压痛;血栓激发的炎症反应可致局部持续性疼痛;远侧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则导致胀痛,站立时症状加重。在髂-股静脉行径上常可触及条索和压痛。②肿胀:由严重静脉回流障碍所致,故一般均颇严重。③患肢皮色发紫,严重者可致花斑状以至坏疽。④严重病例肢端动脉搏动明显减弱以致消失。⑤浅静脉曲张为代偿性,急性期多不明显。
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结局为:①纤溶和再通。②局限和机化。③血栓扩展:逆行扩展可累及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顺行扩展可能侵犯下腔静脉,如血栓脱落,则可导致致命性肺栓塞。
2.继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起源于小腿肌肉静脉丛,顺行扩展时可累及整个髂-股静脉系统。此谓混合型,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其特点是:①起病方式大都隐匿;②症状开始时轻微,许多病人直到髂-股静脉受累,出现典型症状时才被发现,故实际病期比症状期长;③足靴区营养性变化,包括脱屑、色素沉着、湿疹样变和溃疡等,由于小腿部深浅交通静脉常原已有病变,因而演变远比原发性型更为迅速、且程度严重。
3.股青肿 1938年Gregoire描述了严重的弥漫性涉及全肢静脉的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称为股青肿(phlegmasia cerulea),临床上并不罕见。这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类型,下肢整个静脉系统包括潜在的侧支几乎全部处于阻塞状态,静脉压急剧升高,肢体剧痛伴整个患肢明显肿胀,皮肤发亮和发绀,皮温降低,因动脉痉挛和(或)间隙综合征导致患肢严重肿胀、缺血以至坏死。此为静脉性或湿性坏疽。由于大量体液在短时期内进入患肢及急骤肢痛,可导致休克。
二、诊断
在临床工作中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并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做出诊断并不困难。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血流淤滞状态 由于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等可使血流缓慢、淤滞,促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血液高凝状态 如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产后等均可使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易形成血栓。
3.静脉壁损伤 静脉壁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常见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和化学性损伤时,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暴露,血小板随后黏附其上,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同时在血小板凝血酶的作用下,通过花生四烯酸形成前列腺素PGG2、PGH2等物质,这些物质又可以加重血小板的聚集,有利于形成血栓。
4.其他因素 如年龄、肥胖及抗活化蛋白C等。
二、发病机制
魏尔啸(Virchow)于20世纪提出的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仍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惟此后各个因素均得到了具体化或是更新了概念。血液滞缓促进了血小板向血管壁的黏附、聚集和释放而有助于血栓形成。在解剖上,左侧髂静脉在左髂动脉之后,致左髂静脉易受压迫,使左下肢深静脉更易患病。静脉壁的损伤则包括机械性、化学性(静脉注射)、感染性和自身免疫疾病性等损伤。至于血液高凝状态则涉及感染、肿瘤、口服避孕药物、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C蛋白和S蛋白异常和高磷脂血症等。
疾病预防:
预防:
1.机械方法 旨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用电刺激仪刺激腓肠肌,以循环驱动器或节律性正压或负压驱动仪均能有效地促进肢体循环。术后鼓励病人及早做踝关节和股四头肌活动,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早下床活动则同样显得重要。术后穿用有压力差的医用弹力袜,如小腿4.0kPa(30mmHg)、大腿2.67kPa(20mmHg)压力者亦起到循环驱动作用。
2.药物预防法 首先是小剂量皮下肝素疗法。综合资料说明,皮下肝素疗法使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由25%降至7%;大型肺栓塞的发病率由6%降为0.6%。小剂量肝素之所以发挥预防作用的机制并未完全了解。经皮下途径减缓了药物的吸收,使机体较持续地保持了一定的肝素浓度可能为主要原因。使用方法一般是在术前2h皮下注射50mg,以后每12小时 1次,每次50mg。抗血小板疗法主要包括肠溶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低分子右旋糖酐的作用在于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可酌情每天静脉滴注500~1000ml。
疾病鉴别: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容易与某些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肢体缺血性疾病等相混淆,临床上注意鉴别。
1.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此病由于下肢深静脉瓣膜游离缘松弛、下垂、瓣叶不能紧密对合,使静脉血液完全向肢体远端倒流,引起深静脉高压和淤血,并使交通支静脉瓣膜破坏,而发生下肢肿胀和明显浅静脉曲张。多见于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人。发病隐匿,比较缓慢。这些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不完全相同。要注意鉴别。
2.单纯下肢静脉曲张 多见中青年男性,主要以下肢大隐静脉、小隐静脉曲张为特点。有下肢沉重、疲劳感,很少有肿胀,久站或活动后,才出现小腿、踝部轻微肿胀,休息后自行消失。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则下肢广泛肿胀、明显胀痛或剧痛,而继发的浅静脉怒张、曲张也比较显著而广泛。必要时,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和下肢静脉造影等,可以明确诊断。
3.下肢急性动脉栓塞 多见于风心病、冠心病、心房纤颤等引起。突然发生肢体剧烈疼痛,以指端为重,患肢厥冷、苍白、感觉丧失、肢体皱缩、浅静脉萎陷,栓塞平面以下的动脉搏动消失。可发生广泛肢体坏疽。应注意鉴别。
疾病检查:
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应用125I标记的人体纤维蛋白原可被新鲜血栓所吸收,故在阻断甲状腺吸碘功能后,静脉注射该剂对双下肢进行扫描,如观察到放射剂骤增或集骤,便有助于诊断。
1.核素静脉造影 从双足背静脉注射核素标记99m锝(99mTc)人体白蛋白微粒后作静脉显像,以观察小腿、大腿、盆腔、腹部静脉显像情况,“热点”表示新鲜血栓所在。
2.多普勒血流和体积描记仪检查 为无创性检查方法,有助于明确患肢血液回流和供血状况。
3.静脉造影 能使静脉直接显影,可判断有无血栓,其范围、形态及侧支循环状况。不仅有助于决定诊断,亦有助于直接观察治疗结果。此法虽最为可靠,但当病情太重时,不必强求完成此项检查。并须考虑到造影本身有可能加重病变,一般在注射造影剂完成造影后自造影部注入少量肝素,此法有助于防止病变的加重。
4.静脉压的测定 有助于了解病情和观察发展情况。可单独测定或在造影时测定。
疾病就诊: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3、有无局部感疼痛等伴随症状?
4、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5、治疗情况如何?
6、有无药物过敏史?
疾病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一般治疗
手术治疗
1981~1986年,作者为15例股青肿病人作了静脉血栓切除术,术中和术后虽未发生重型肺栓塞,治疗结果也好,但自1986年后,竞未作一例同样手术,提示非手术方法疗效甚佳,对晚期前病例几乎是代替了包括取栓和肌间隙减压等手术。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无疑发病急骤、发展迅速,理应施以最有效的方法。
静脉应用肝素,虽可立即起到抗凝作用,从而通过调动内源性胞浆素原发挥溶栓作用,但与直接溶栓剂相比,似显得较为被动。故作者对急性病例将纤溶制剂定为首选药物。由于链激酶具有抗原性,静脉用药后常有致热原性反应,因而主张用尿激酶。常用每天10万~20万U,溶于250~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中静脉滴入,分2次投予。要求监测纤维蛋白原在200mg%以上,优球蛋白时间在80min以上。加上抬高患肢,常在1~3天内患肢明显消肿。至疗效明显或总量到100万~200万U时停药,改为静脉肝素3~5天,分为静脉连续滴注法或分次给药法,总量约为每天200mg,维持激活凝血时间(ACT)或试管法凝血时间延长2~3倍。此后采用口服抗凝法(华法林或醋硝香豆素片)2~3个月,保持凝血酶原活动度在30%~40%之间。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应用及通过头端多微孔导管向病变所在连续灌注纤溶药物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治疗疗效。
静脉取栓法的指征是在上述治疗过程中病情仍急剧发展者,尤其是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急剧减弱病例,但对已是静脉性坏疽者则取栓术为时已迟。静脉取栓术主要顾虑在于取栓过程中发生肺栓塞问题。为此,取栓术前最好经颈内静脉置下腔静脉滤器,以可靠地防止由术中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至于文献中已介绍,作者自己也用过的首先自健侧股静脉插入球囊导管,使之挡于下腔静脉分叉处的方法并不可靠,因取栓后此囊仍要撤出,残留或被暂时阻挡的血栓仍可脱落。即或如此,作者自患侧股静脉切开以F-5或F-6 Fogrty球囊导管取栓时,仍令助手压迫腹部,经10余例治疗,未见严重肺栓塞的发生,但有3例术后发生呼吸困难1~3天。近心侧取栓完毕后,远心侧由于股静脉瓣膜的阻挡,Fogarty球囊导管常无法逆向进入,因而用的是以驱血带自远侧向近侧挤压的方法,也即Milking法,此时可见血栓自股静脉切口被挤出。髂-股静脉取栓不完全主要发生在左髂总静脉部,因该处可能早已或多或少地受到左髂动脉的压迫,使局部狭窄难以解除。其次,肢体远端中、小静脉内的血栓难以完全清除。在切开股静脉前自然要使病人处于肝素化状态。取栓完毕,或直接缝合股静脉,或加作暂时性远侧股动静脉瘘,以提高手术疗效。术后需以肝素经静脉抗凝3~5天,再改为口服法2~3个月。
一旦股青肿发展至坏死期,只有做广泛的肌间隙切开,使坏死组织得到充分引流。抬高患肢,频繁更换敷料,也许是惟一的治疗方法。作者以近1年时间,曾治愈了1例如此重症病例。急性期不能得到缓解,则发展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预后
一般认为,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3~6个月后,即进入后遗症期。深静脉血栓经过吸收和极化,以及缓慢的再通过程,愈是位于近侧的血栓形成,再通的可能性愈小。据Dale报道,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再通率约1%~2%。此外,血栓在再通过程中,可将其中的瓣膜加以破坏,而出现倒流性病变。下肢除明显的肢体肿胀外,由于长期深静脉回流障碍,小腿深静脉高压,多累及交通支使下肢浅静脉曲张愈显明显,足靴区可因皮肤营养障碍出现慢性湿疹、色素沉着,甚至淤积性溃疡。
疾病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一般护理
1、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
2、嘱病人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静脉内压力。
3、局部湿热敷。
4、按医嘱准确执行溶栓、抗凝、祛聚疗法,并观察病情变化。
5、每4小时观察一次患肢皮肤温度、色泽、弹性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并进行记录。
6、协助病人活动下肢,如挤压小腿腓肠肌、足背伸屈运动等,促进小腿静脉血液回流,经常翻身,减少局部受压时间。
疾病饮食:
下肢静脉血栓饮食原则
一、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凝集。
(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
(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它能扩张血管,具有降压和促进胆固醇排泄的作用。
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吃哪些对身体好?
(1)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
(2)为病人提供流质或半流质清淡饮食,如各类米粥和面汤等,
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食辛甘肥腻之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病情。
2、睡前避免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3、防止过硬、过咸的食物,以免损伤和刺激口腔粘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