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营养不良病简介:恶性营养不良病是一种因食物中蛋白质严重缺乏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少儿常见,尤其是在非洲和亚洲地区,人们进食淀粉类物质而获得足够的或过量的热量。严重的蛋白质缺乏可导致生理和智力发育迟缓、肌肉萎缩、脂肪肝、月亮脸和水肿。肠道外科手术可诱导类似继发性蛋白质缺乏。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蛋白质营养不良综合征,恶性营养不良症,加西卡病,夸希奥科病,小儿恶性营养不良症
- 其他
- 无传染性
- 60%
- 少儿常见,尤其是在非洲和...
- 结痂,鼻粘膜肿胀,腮腺肿胀
- 脂肪肝,小儿营养不良性水肿,低血糖
- 常见药品
- 维生素B1片,葡萄糖酸锌颗粒,肠内营养混悬液(TPF)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
儿童从6个月到5岁受本病影响,不是所有病例都有皮肤症状发生,一旦出现皮肤症状,则具有特征性。黑种人易患本病。典型的临床特征如下:皮肤变色是一个早期症状,可能是由于食物中苯丙氨酸缺乏所致。有口周,特别是小腿色素减退,这些部位皮肤也可呈现水肿性肿胀,另外,炎症后色素沉着也可发生。这种色素变化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1.炎性皮肤病 皮肤改变部位在小儿尿布皮区多见,加上髋部、膝盖、肘部和躯干受压部位常见。首先出现红斑,以后变成红色或棕红色,且出现结痂。初始与干性湿疹相似,皮损不规则,边缘清楚,常呈弥漫性分布。
2.毛发 毛发干燥,无光泽,呈浅红棕色,且稀少,易断裂。
3.黏膜 干燥性口唇炎,女阴阴道炎十分常见。
4.内科症状 因低蛋白血症及低糖血症引起肝大(脂肪肝)和水肿。病情较轻的病例,在适当的食物和蛋白摄入后,症状可消退。严重或复发病例死亡率相对较高。
二、诊断
根据病史,婴幼儿发病及典型临床症状,不难做出诊断。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在发展中国家,蛋白营养不良是本病最重要的原因,在这些地区日常主食多为玉米、稻米或豆类。蛋白摄入不足伴随的其他因子也与Kwashiorkor发生相关(必需的芳香氨基酸和维生素缺乏)。
二、发病机制
由于蛋白质缺乏,可致皮肤角朊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及桥粒数目减少,肝脏呈现脂肪肝的病理改变。
疾病预防:
注意少儿的饮食营养调配。注意纠正偏食供足动物蛋白、电解质和维生素。
疾病鉴别:
需与陪拉格相鉴别,此病常见于成人,阳光暴露部位发病,头发和指甲无病变。根据喂养饮食史和营养调查及上述恶性营养不良典型症状体征诊断并不困难。但营养不良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必须及早发现婴幼儿营养不足情况,及时予以处理,才能防止其发展到恶性营养不良,故早期诊断营养缺乏十分重要。结合临床上发现体重不增、消瘦,精神不佳等症状外,对不同时期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尚可采用各种评价营养状况的方法,当摄食减少后,体内发生一系列代谢适应过程,首先可影响小儿全身生长发育状况,各器官、组织、细胞和细胞器的功能改变,以及各种酶活力及代谢异常等,对生长发育中的小儿定期系统进行体格测量,有助于早期发现营养不良。
疾病检查:
1.血清蛋白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是最重要的改变,但其半衰期较长(19~21天)故不够灵敏。视黄醇结合蛋白(半衰期10小时)、前白蛋白(半衰期1.9天),甲状腺结合前白蛋白(半衰期2天)和转铁蛋白(半衰期3天)等代谢周期较短的血浆蛋白质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不仅反应灵敏且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是诊断蛋白质营养不良的较好指标。
2. 血清氨基酸牛磺酸和必需氨基酸浓度降低,而非必需氨基酸变化不大。
3. 其他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胆碱酯酶、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活力均下降,经治疗后可恢复正常;胆固醇,各种电解质及微量元素浓度下降;生长激素水平升高。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恶性营养不良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足够的动物蛋白(肉和精制牛奶)、电解质和维生素摄入非常重要。
二、预后 病情较轻的病例,在适当的食物和蛋白摄入后,症状可消退。严重或复发病例死亡率相对较高。
疾病护理:
恶性营养不良病一般护理
注意少儿的饮食营养调配。注意纠正偏食供足动物蛋白、电解质和维生素。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疾病饮食:
恶性营养不良病饮食原则
1、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2、该疾病对饮食并没有太大的禁忌,合理饮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