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黏多糖贮积症Ⅶ型

黏多糖贮积症Ⅶ型

(β-葡萄糖苷酸酶缺乏症)

黏多糖贮积症Ⅶ型简介:本型又称戈尔伯杰(Goldberg)综合征、葡萄糖苷酸酶缺乏症。其特征为智力正常或略落后、骨骼改变、特殊面容、侏儒、肝脾肿大和有疝气。尿中可以排出过多硫酸皮肤素,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虽然生化缺陷相同,但各例的临床表现和起病年龄皆有不同。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棕榈氯霉素(B型)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生后不久就出现特殊容貌,肝脾肿大和生长迟缓,以后可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应迟钝、驼背和其他畸形。面容粗陋,两眼间距增宽,扁平鼻梁,上颌突出。角膜周边可有细微的基质改变,也有些病人角膜正常。骨骼异常变异性很大,可进行性加重。也可为轻度到中度改变。有多发性骨发育不全,脊柱后弯,鸡胸,肋骨下缘外翻,矮小。肝脾肿大。有脐疝或腹股沟疝。可多次发生呼吸道感染。有明显的智力低下。部分病人可有主动脉狭窄。所有病人均无耳聋。部分病人可有脑积水,初生即确诊的患儿尚有新生儿黄疸和血小板减少,以后可有严重发育落后和智力低下。

  二、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X线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就可考虑为黏多糖贮积症Ⅶ型。再进一步通过细胞培养发现葡萄糖苷酸酶缺乏,即可确诊。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是葡萄糖苷酸酶缺乏。基因定位在7q21.23~q22。除硫酸角质素外,所有酸性黏多糖都含有葡萄糖苷酸末端部分,并且这一末端部分以构形,与乙酰或硫酸氨基己糖末端结合。在这些酸性黏多糖水解时,因受内葡萄糖苷酸酶(玻璃酸酶)或外葡萄糖苷酸酶连续酶促,结果可使葡萄糖末端露出。为了使外葡萄糖苷酸酶进一步分解葡萄糖苷酸链,就必须有葡萄糖苷酸酶作用。黏多糖贮积症Ⅶ病人体内缺乏葡萄糖苷酸酶,故发生部分水解的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就会沉积于组织细胞内而致病。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许多患者的父母为近亲结婚,故要避免近亲结婚预防本病。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本病的鉴别诊断可以参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尿中过多排出的黏多糖为硫酸皮肤索,硫酸软骨素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有异染性颗粒。

  X线检查:X线表现为多发性成骨不全。上肢骨变短,伴有肱骨近端髓腔扩大,骨骺发育显示成熟加速,但骨膜新骨形成却很少,有胸骨、管状骨增粗等。椎体变扁平而小,脊柱后凸,椎间隙相对增宽,椎体形态完整,没有舌状突出。前肋变宽,肋骨下缘外翻。髂骨小,髂骨嵴有不规则透亮区,边缘硬化,肩胛骨下缘亦有类似改变。长骨干骺端和髋臼不规则,可能与佝偻病相混淆。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黏多糖贮积症Ⅶ型一般治疗

  一、治疗

  无特殊疗法。严重畸形者可酌情给予手术矫形,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心力衰竭者,均应施行有效的对症治疗。

  二、预后

  较好,大多可存活到成人。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黏多糖贮积症Ⅶ型一般护理

  护理:

  膳食少量多餐,限制脂肪和总热量,限制体力活动。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黏多糖贮积症Ⅶ型饮食原则

  一、饮食保健

  注意饮食合理,宜清淡为主。(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