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荨麻疹简介:虫咬皮炎(insect bite dermatitis)是指昆虫叮咬人类皮肤而引起的炎性皮肤病。虫咬性皮炎又可称“丘疹性荨麻疹”,主要与节肢动物的叮咬有关,常见的如螨,以春、夏、秋季多见。由于昆虫种类的不同和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一般为红色水肿性丘疹,中央可有小水疱,黄豆大小,好发于暴露部位和腰周。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急性单纯性痒疹,荨麻疹性苔藓,小儿荨麻疹性苔藓,婴儿苔藓,虫咬皮炎
- 皮肤
- 无传染性
- 95%
- 所有人群,发于婴幼儿童
- 剧痒,斑丘疹,丘疹
- 急性淋巴管炎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有
- 皮肤科
- 西药治疗、中药治疗
- 3-6周
- 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 皮损,皮肤病的物理检查,结核菌素皮内试验
- 常见药品
- 荆肤止痒颗粒,盐酸西替利嗪片,炉甘石洗剂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1.本病好发于婴幼儿童,夏秋多见。有时一家数个儿童同时发病。
2.典型皮损为绿豆或稍大淡红色丘疹,性质坚硬,顶端常有小疱,搔破后结痂,周围有纺锤形红晕,经搔抓后呈现风团,风团消退后仍恢复原形。
3.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损害数目不定,常分批出现,散在发生或少数簇集,常伴有胃肠障碍,少数患者有时亦有呈现水疱者。
4.病程长短不一,一般1周左右多自行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新的皮疹又可陆续出现,因而新旧皮损同时存在,至天气转凉后逐渐痊愈,但次年常又发生。
5.自觉剧烈瘙痒,夜晚特甚,往往影响睡眠,患儿精神不安。搔抓后表皮剥脱,易致继发感染。
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大多数发病主要由蚊子、臭虫、蚤、虱、螨、蠓等叮咬后引起的过敏反应。昆虫通过其口器刺入皮肤吮血,其唾液及部分口器残留皮内是引起本病的原因。
(二)发病机制
叮咬后引起的过敏反应是双相性的;立即发生风团红斑反应——是由免疫球蛋白E中介的;然后是较为持久的丘疹样反应。立即型风团红斑反应持续时间较短,而丘疹存在时间较长。有认为属迟发性过敏反应,初次叮咬后致敏需10天左右,此时再受叮咬即发生皮疹。在皮损区真皮浅层血管壁有免疫球蛋白E及补体沉积,血管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及核碎片,提示在本病中可能涉及免疫复合物。此外,有些患者可能与环境变化、胃肠道障碍或食物过敏等有关。
疾病预防:
讲究个人及环境卫生,消灭跳蚤、螨、臭虫等动物,治疗胃肠道寄生虫。防止蚊虫叮咬。蚊虫叮咬后,避免搔抓,及时处理。
疾病鉴别:
1.荨麻疹 骤发骤失,无丘疹及小疱,消退后不留痕迹,与年龄、季节无关。
2.痒疹 好发于四肢伸侧,患病较久,皮肤因搔抓常呈浸润肥厚,常并发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3.水痘 发病及经过急,有前驱症状,皮疹为红斑、丘疹及水疱,结痂性损害同时存在,不发生风团。皮损散发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并累及黏膜,瘙痒不著。伴有全身症状,好流行于春季。
疾病检查:
1.结核菌素皮内试验
结核菌素皮内试验是指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简称抗“O”,是机体产生的以链球菌溶血素O为抗原的抗体。通过测定血清中的ASO抗体效价,来判断病人有无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作为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之一。
2.皮损
大多数皮肤病的皮肤损害的形状及排列都具有一定规律,清楚地认识皮损的形状与排列有助于皮肤病的诊断和观测皮肤病的进展及预后。
3.梅毒血清学检查
对寒冷性荨麻疹应检查梅毒血清试验,测定冷球蛋白,冷纤维蛋白原,冷溶血素和冰块试验,抗核抗体等检查
4.皮肤划痕试验
皮肤划痕试验是皮肤科常用的物理检查方法,用于检查过敏性皮肤病如荨麻疹、药疹、异位性皮炎等。
疾病就诊: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3、有无自觉瘙痒等伴随症状?
4、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5、治疗情况如何?
6、有无药物过敏史?
疾病治疗:
丘疹性荨麻疹一般治疗
(一)治疗
全身疗法 内服抗组胺剂、维生素C等。
局部治疗 可外用各种止痒洗剂,如1%~2%石炭酸炉甘石洗剂、复方明矾洗剂、达克罗宁乳剂及各种皮质类固醇激素乳剂等,若有继发感染可在洗剂中酌加0.5%依沙吖啶(利凡诺)或0.2%呋喃西林等。
(二)预后
自行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次年又发生。
疾病护理:
疾病饮食:
丘疹性荨麻疹饮食原则
限制过量蛋白摄入。
忌辛辣刺激食物。
忌发物。鱼、虾、蟹、公鸡、牛肉等食物具有一定的致敏因素,可使人体发生过敏反应,能使炎症加重。
忌肥腻厚味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