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疔简介:耳疔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其特征。相当于西医的外耳道疖。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耳
- 无传染性
- 80%
- 所有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多见
- 耳廓红肿,耳道流脓,传导性耳聋
- 脑囊虫病,垂体性侏儒症,颅咽管瘤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中医科,耳鼻喉科
- 药物治疗
- 7--10天
- 市三甲医院约(1000-2000元)
- 常见药品
- 康德乐大药房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耳疔症状诊断
耳部疼痛较剧烈,甚则张口、咀嚼及牵拉耳郭、压迫耳屏时疼痛剧烈。
耳疔严重时可波及耳后,以致耳后红肿,耳后沟变浅,甚则耳郭被推向外前方,因而与耳根毒相似;但耳根毒为脓耳变症,有脓耳病史及症状,X线乳突照片可协助诊断。
检查见外耳道有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或有脓头。
疾病病因:
耳疔疾病病因
耳疔多因挖耳损伤耳道肌肤,或因污水入耳,或因脓耳之脓液浸渍,以致风热湿邪乘机侵袭,与气血相搏,结聚于耳道肌肤而形成耳疔。由于风热邪毒外袭,引动肝经火热,邪热搏结,循经上灼耳道,壅遏经脉,逆于肌肤,致耳道红肿疼痛。治疗上以解毒泄热,消肿止痛为主。
疾病预防:
耳疔预防
预防调护
1、保持外耳道清洁,如疔肿已溃,应经常清除脓液;睡眠时患耳向下,以利脓液排出,但注意局部不能受压。
2、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避免污水入耳。游泳前可用涂有凡士林的棉球堵塞于外耳道口,以防污水入耳;如有水灌入,应外耳道口朝下,单足跳跃,使耳内积水倒出,以免污水浸渍而致病。
疾病鉴别:
耳疔鉴别诊断
肝胆湿热上型
【证见】 耳部灼热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拉耳郭、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检查外耳道见局限红肿,高突如半球样,顶部可见黄白色脓点,周围肌肤红赤,破后有少许脓血流出。全身可有发热,热度较高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赤芍15克,夏枯草15克,柴胡12克,连翘12克。水煎服,每日1剂。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高热者,加水牛角30~60克(先煎)。耳部红肿甚者,加赤茯苓15克。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服1丸,每日2~3次,片剂,每服2.4片,每日2-3次。
(2)银黄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4次。
疾病检查: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耳疔辨证论治
耳疔中医治疗
耳疔的外治法
1、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汁热敷患侧耳前、耳后。
2、紫金锭或牛黄解毒丸用开水调成糊状,涂搽于外耳道红肿处;也可用鱼石脂软膏敷于外耳道患处。
3、耳前、后淋巴结肿大疼痛者,用紫金锭或牛黄解毒丸调水外搽。
4、耳疔成脓者,可切开排脓,或用针挑破脓头,排出脓血后敷黄连膏。
耳疔的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耳疔肿胀疼痛时,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以消肿止痛。
疾病护理:
疾病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