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五积

五积

五积简介:五积是五脏积证之总称。《难经·五十六难》载五脏之积:肝之积名曰肥气,心之积名曰伏梁,脾之积名曰痞气,肺之积名曰息贲,肾之积名曰贲豚。后世称为五积。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中医科
  • 药物治疗
  • 市三甲医院约(3000-8000元)
  • 常见药品
  • 五积丸,五积散酒,五积颗粒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五积症状诊断

  肥气是肝之积,生在左胁下,肿块状如“复杯”一样,边缘清楚,按之不移;经久不愈,病人出现咳嗽气逆,发疟疾,连年不断本病类似西医学所说巨脾症、门脉高压症。

  伏梁是心之积,生在胃脘脐上,肠胃之外,肿块状如“臂”,起于脐上,上至胃脘,固定不移,肿块内裹脓血,经久不愈,使病人出现胃脘烦闷,腹痛吐血浮肿等症,每多积破脓血流溢而死,故予后不良。当于西医某些良性或恶性肿瘤。

  痞气是脾之积,生在肖脘部,肿块状如“复盘”祥;经久不愈,病人出现四肢无力,黄疸,形体消瘦。

  息贲是肺之积,位于右胁下,肿块状如“复杯”样,经久不愈,病人出现凛寒发热喘息咳嗽,致肺气壅塞,息贲上气。相当于西医的肺癌。

  奔豚是肾之积,发作时,从少腹至心下,如豚之奔走,或上逆或下行,无固定时间,日久不愈,可见气逆喘息,骨痿少气等症。从证候表现看,类于现代医学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而出现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五积疾病病因

  肥气多由肝气郁结,瘀血停聚所致。伏梁大多由于气血结滞所致。痞气因肝病传脾,邪气留于脾。故结为积,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为黄胆。饮食不为肌肤,脾藏肌肉之气,能与胃行其津液,以荣养四肢,若为积气所留,不能荣养,故有四肢不收,饮食不为肌肤之证。息贲是肺气郁结,痰热互结,壅闭于肺,致使肺失宣降所引起的。贲豚由肾虚,脾家湿邪下传客肾所致。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五积鉴别诊断

  肝热病、肝瘟、湿温、温毒发斑、心瘅、恶核、心衰、髓劳等,均可见左胁下肿块(一般较小),及或有出血等症,但为兼有表现,而必有原发病的突出病候,故不可以肥气为独立诊断。

  痞结:症见小儿脘部痞满结痛,按之啼哭,乳食减少,身热,大便不通等。多因热邪蕴于胸膈,与胃脘留饮相搏,脏腑不得宣通,营卫运行不畅所致。治宜疏利大便,破结散气。

  息高指呼气多而吸气少的喘迫现象,这是肺气将绝,真阳涣散的虚脱证候,类于潮式呼吸,如《伤寒论》:“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五积辨证论治

五积中医治疗

  肥气[辨证论治]

  1.肝脾瘀滞证:左胁下及腹部积块明显肿大,硬痛不移,腹部青筋暴露,可见齿衄、鼻衄或紫斑,时有寒热,女子可有月事不下,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弦涩。疏肝通络、化瘀消积。

  2.血虚挟瘀证:左胁下及腹部积块坚硬压痛,饮食大减,神疲,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唇甲无华,消瘦脱形,舌质淡紫少苔,脉细弱或弦细。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伏梁治宜化瘀消积,用伏梁丸等方。

  痞气治宜痞气丸、乌头丸,或大七气汤下红丸子等方。

  息贲治宜清降肺气,涤痰泄热为主。

  息贲汤:半夏、桂心、人参、吴茱萸、桑白皮、葶苈、甘草。

  五灵丸:五灵脂、川乌、没药、乳香。

  贲豚治宜补气健脾,辛温散结,选用奔豚丸或增损五积丸。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五积饮食原则

五积饮食保健

  1、五积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2、五积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