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疬分枝杆菌感染简介:瘰疬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crofulaceum),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组织培养在暗处可产生黄色素为其特点,在30℃及37℃ 2~3周在罗氏培养基上产生菌落,25℃以下不生长。若先在37℃培养3天再改在25℃培养可迅速生长,发病机制还不确切。临床表现为外伤后10天至数月发生肉芽肿性结节,也可呈类丹毒样外观。损害常为单发,无全身症状。抗酸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可以诊断。可自愈。抗生素及菌苗治疗可加快痊愈。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淋巴结分枝杆菌感染
- 皮肤 淋巴
- 无传染性
- 40%
- 所有人群
- 结节,肉芽肿,丹毒样外观
- 梅毒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皮肤科
- 中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 3个月
- 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 皮损,真菌组织病理学,浆细胞
- 常见药品
- 夏枯草膏,诺氟沙星胶囊,利福布汀胶囊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
外伤后10天至数月发生肉芽肿性结节,也可呈类丹毒样外观,仅有轻度疼痛,无其他自觉症状。结节不超过几厘米,可形成瘘管有脓液溢出,也可表面角化增生呈疣状,1年内愈后而留有瘢痕。损害常为单发,但若多处外伤亦可产生多发皮损。局部淋巴结可肿大,无全身症状。
二、诊断
继外伤之后发生的几乎无自觉症状的慢性肉芽肿,可成瘘管或呈疣状,局部淋巴结肿大,抗酸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可以诊断。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瘰疬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scrofulaceum infection)的病原菌瘰疬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crofulaceum),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温暖潮湿、低pH、低溶解氧、高可溶性锌和腐质酸的土壤和水环境中存在。组织培养在暗处可产生黄色素为其特点,在30℃及37℃ 2~3周在罗氏培养基上产生菌落,25℃以下不生长。若先在37℃培养3天再改在25℃培养可迅速生长,形成的菌落平滑湿润有黄色膜,遇光颜色不变,菌体较结核菌大,抗酸性也强,触酶反应呈强阳性,烟酸试验阴性。对磺胺、红霉素等敏感,对异烟肼及PAS耐药。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确切。
疾病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应早发现早治疗。
疾病鉴别:
应与孢子丝菌病、疣状皮肤结核、异物肉芽肿等相鉴别。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邻近淋巴系统的慢性炎症。常于皮肤轻微外伤后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物质而发病,故皮损好发于暴露部位。根据皮损特点临床上分为固定型、淋巴管型和播散型三型。
疾病检查:
真皮及皮下组织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改变,浸润细胞为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在真皮上层为弥漫性,在中、下层则围绕皮肤附属器周围,有时虽可见到巨细胞样上皮样细胞,却无明显的结核结构及干酪样变,组织切片抗酸染色可见抗酸杆菌。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瘰疬分枝杆菌感染一般治疗
一、治疗
可自愈,用磺胺托嘧啶(磺胺甲氧嘧啶)、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有效的抗生素及菌苗治疗可加快痊愈。
二、预后
可自愈。1年内愈后而留有瘢痕。
疾病护理:
瘰疬分枝杆菌感染一般护理
1、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
2、忌霉变、烧焦食物,如霉花生、霉黄豆、熏肉等。
疾病饮食:
瘰疬分枝杆菌感染饮食原则
1、瘰疬分枝杆菌感染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瓜果,豆类,蘑菇类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A、B、C的食物。
2、瘰疬分枝杆菌感染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发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