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中毒简介:苯(benzene)是从煤焦油分馏及石油裂解所得的一种芳香烃化合物,系无色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挥发甚速,易燃易爆。工业上用作溶剂、稀释剂和化工原料。苯属中等毒类,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全身
- 无传染性
- 一般在正规综合三甲医院的典型病例治愈率(治愈率20%)
- 所有人群
- 步态不稳,恶心,白细胞减少
- 贫血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有
- 急诊科,呼吸内科
- 药物治疗、支持疗法
- 国内最认可的有效治疗手段的...
- 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8000元)
- 先令氏指数,职业病检查项目,骨髓象分析
- 常见药品
-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强肝胶囊,水飞蓟宾葡甲胺片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
1.轻度中毒者可有头痛、头晕、流泪、咽干、咳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步态不稳;皮肤、指甲及粘膜紫组、急性结膜炎、耳鸣、畏光、心悸以及面色苍白等症状。
2.中度和重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加重、嗜睡、反应迟钝、神志恍惚等外,还可能迅速昏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全身皮肤、粘膜紫绀、呼吸增快、抽搐、肌肉震颤,有的患者还可出现躁动、欣快、谵妄及周围神经损害,甚至呼吸困难、休克。
二、诊断
急性苯中毒诊断并不难,可根据毒物接触史及临床表现作出,慢性苯中毒,除毒物接触史及临床表现外,还要根据血象,骨髓象等有关血液实验室检查,并 与其他可引起血液改变的病因鉴别(而诊断,另外,尿 酚测定有一定参考价值,国内报道尿酚正常值差异很大,132μmol/L~253μmol/L(12.4mg/L~23.8mg/ L)。
疾病病因:
一、病因:
1.环境因素(50%):
吸入苯蒸气或皮肤接触苯而引起的中毒。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苯中毒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出现昏迷和肌肉抽搐;高浓度的苯对皮肤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角低浓度的苯可引起慢性苯中毒,出现造血障碍,早期常见血白细胞数减低,进而出现血小板数减少和贫血,患者可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月经过多等临床表现。
2.误服(30%):
急性苯中毒多为误服或急性吸入含苯的有机溶剂所致,这些有机溶剂包括油漆、稀料、工业胶水等。慢性苯中毒是长期吸入低浓度苯及代谢产物酚类所致。
疾病预防:
一、预防:
对于急性中毒患者,可以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的衣着,并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污染的皮肤,口服中毒者,要给患者洗胃,中毒者应卧床静息,并接受对症,支持治疗,可给予葡萄糖醛酸,要注意防止患者出现脑水肿,切记勿给心搏未停者使用肾上腺素,对由于苯中毒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症患者,可给予小量多次输血及糖皮质激素治疗。
疾病鉴别:
一、鉴别:
急性苯中毒需与急性甲苯,二甲苯,丙酮等其他有机溶剂急性中毒相鉴别,还需与脑血管意外昏迷,低血糖昏厥等鉴别。
疾病检查:
1.血常规检验
不要根据一次结果或简单复查结果就下结论,要根据多次复查结果,充分考虑误差因素后取稳定值并结合整体资料综合分析,再下结论,必要时应作一个时期密切观察后再作诊断。
2.骨髓象检查
有利于了解造血损害的情况,在慢性中毒患者,对某系血细胞异常,全血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的及时诊断与鉴别诊断均有很大帮助。
疾病就诊: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来院过程中运送方式,是否有做过急救处理(处理方式)
3、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4、有无感觉障碍、白细胞减少等伴随症状?
5、大便、睡眠情况。
6、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7、治疗情况如何?
8、有无药物过敏史?
疾病治疗:
苯中毒一般治疗
一、治疗:
对于急性中毒患者,可以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的衣着,并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污染的皮肤。口服中毒者,要给患者洗胃。中毒者应卧床静 息,并接受对症、支持治疗,可给予葡萄糖醛酸。要注意防止患者出现脑水肿,切记勿给心搏未停者使用肾上腺素。对由于苯中毒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症患者,可 给予小量多次输血及糖皮质激素治疗。
发生心室颤动。慢性中毒为综合性对症处理,主要对造血系统各系细胞损害给以相应的治疗。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苯中毒辨证论治
中医处理
急性苯中毒与一般麻醉气体中毒治疗原则相同,注意呼吸抑制;禁用肾上腺素,以免发生心室颤动。慢性中毒为综合性对症处理,主要对造血系统各系细胞损害给以相应的治疗。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疾病护理:
苯中毒一般护理
一、护理:
以基础护理为主导,密切观察病情,重视专科护理。周密的整体护理对于苯中毒病人是十分重要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疾病饮食:
苯中毒饮食原则
一、饮食保健:
患者可多食高蛋白食品,如鸡蛋、瘦肉、大豆、牛奶等;并配合食用含铁较多的食品和富含维生素C、K、B1、B6等绿叶蔬菜水果,如动物肝脏、韭菜、菠菜、辣椒、白菜等;同时减少脂肪的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