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亚急性骨髓炎简介:亚急性骨髓炎是由低毒力细菌所引起的局限性骨感染。以起病隐匿,局部症状轻微,多无发热等全身症状为主要特征。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小儿骨髓炎
- 脊髓
- 无传染性
- 所有人群
- 软组织肿胀,食欲减退,软组织肿胀
- 骨肿瘤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盐酸左氧氟沙星分散片,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
通常病人只有局部的轻微疼痛和不适,软组织肿胀也不明显,没有发热、食欲减退等全身反应。体格检查可发现病变局部有轻、中度的深压痛,有时可见软组织轻度肿胀,但无皮肤温度增高和浅静脉扩张等表现。
二、诊断:
本病的诊断尚有一定困难,往往误诊为恶性或良性肿瘤,确定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和病灶组织的细菌培养。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多数学者认为,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致使细菌毒力有所减低,或病人抵抗力增强,经血循环进入骨内的细菌,只产生局限性炎症反应,形成局限性脓肿和骨组织破坏。
二、发病机制
病变周围有明显的成骨反应。病灶中央可是脓液,亦可是肉芽组织。当穿破骨皮质后,骨膜受到刺激而增殖,产生新生骨,即骨膜反应。
疾病预防:
多为血行播散或感染引起,应积极预防、治疗败血症;积极防治皮肤、黏膜的各种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等。
疾病鉴别:
须注意与早期尤文瘤和其他骨肿瘤相鉴别。
疾病检查:
一、检查:
1、血象检查 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多正常,可有血红蛋白量减少。
2.血液检查 血沉往往增快。
3.病原菌检查 病灶组织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在60%左右。
X线检查对诊断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因病变部位、病灶形状和周围组织反应的不同,其X线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Roberts等将其分成6个类型,已被普遍接受。
4.Ⅰ型 为长骨干骺端中心性病变,可见一个大小不等的透亮区,有时其周围有骨硬化反应,以前将此型病变称为布隆迪(Brodie)脓肿。
5.Ⅱ型 也是发生于干骺端的病变,特点是髓腔内脓肿向一侧皮质蔓延,使骨皮质破坏,并沿纵轴向两端发展,与成骨肉瘤有相似的表现。
6.Ⅲ型 系骨干部位的骨破坏,伴有骨皮质增厚和骨膜反应。
7.Ⅳ型 也是位于骨干的局限性骨破坏,并有葱皮样骨膜反应,需与早期尤文瘤相鉴别。
8.Ⅴ型 为骨骺中心性骨破坏。
9.Ⅵ型 是椎体中央有一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楚,常伴有椎体塌陷。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小儿亚急性骨髓炎一般治疗
一、治疗
绝大多数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的致病菌种与年龄组有关。因此在未得致病菌的条件下开始要选用广谱抗生素以求能对不同菌种均能奏效。
抗生素治疗:治疗急性骨髓炎主要靠抗生素疗法。一旦明确致病细菌就要尽快选用敏感抗生素。另外应尽可能用杀菌性抗生素;大剂量静脉给药;未得致病菌前应选用广谱抗生菌;一旦明确致病菌则改用单一有效抗生素而且疗程要够长。
杀菌性抗生素较抑菌性者为好。各种青霉素和各代头孢霉素均可。静脉给药可确保病变部位的有效浓度。了解致病菌后及时将广谱抗生素改为有效窄谱抗生素。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易对医院内菌株产生抗药性,从而并发这类感染的机会较用窄谱者为高。
抗生素治疗时间要够长,否则易致感染复发或形成慢性感染,为此对严重病例至少应连续静脉给药21天。
二、预后
若能得到及时正确彻底治疗,预后好,若发生骨组织破坏,常见骨骼畸形、肢体功能障碍等。
疾病护理:
小儿亚急性骨髓炎一般护理
一、护理
1、合理休息,病人可进行一般活动,但休息时可使基础代谢率降低,减少氧的消耗,因此,合理安排休息很有必要。
2、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3、饮食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疾病饮食:
小儿亚急性骨髓炎饮食原则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