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简介:新生儿生后2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130g/L,毛细血管血≤145g/L,可诊断为贫血。新生儿失血性贫血临床表现因失血过程的急、缓及失血量的多少而异。新生儿失血可发生在产前、产时及生后三个不同时期。产前失血主要由胎-胎输血、胎-母输血、胎儿-胎盘出血及产前的某些诊疗操作所致,严重急性失血可出现休克,严重者可致死亡,须及时抢救;慢性小量失血,可以引起新生儿贫血和宫内发育不良,或出现轻度缺铁性贫血的症状。根据国外统计资料,新生儿失血性贫血(Bloodlossanemiaofnewborn)在严重贫血中占5%~10%;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室的婴儿有25%其红细胞容量<25ml/kg其中大部分由于失血引起。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潞党参膏滋,小儿生血糖浆,维生素E软胶囊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症状诊断

一、症状

  新生儿红系统血象有其特点,不能用成人贫血标准,也不能用其他年龄组的儿童贫血标准来诊断新生儿贫血。由于各患者采血时间不同,检测方法各异,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新生儿贫血标准,但一般认为,新生儿期如毛细血管血的血红蛋白低于145g/L,红细胞数少于4.6X10^12/L(460万/mm3),红细胞压积小于0.43,可诊断为新生儿贫血。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的明显贫血,往往是失血性贫血或同族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前者往往伴有面色苍白,甚至休克;后者往往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疸。胎-母输血的诊断,主要通过母血中检测胎儿红细胞而确定。当新生儿明显贫血而无产时或产后的出血,又排除了溶血性贫血时,均应进行此检查,以排除胎-母输血。由于胎儿血红蛋白有抗酸和抗碱的特性,而胎儿及新生儿红细胞主要为胎儿血红蛋白,故新生儿红细胞大多数具有抗酸或抗碱的特性。正常成人红细胞不能抗酸或抗碱,故可利用此特性检查产妇血中有多少抗酸或抗碱红细胞,即为胎儿输入母体的红细胞。单卵双胎之间静脉血血红蛋白相差在50g/L以上者,应疑及胎-胎输血的可能,因即使双卵双胎之间,其血红蛋白也不会相差33g/L。

  围产期大量出血,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和严重的产前或产时窒息。婴儿有低血压,极度苍白,脉搏弱或缺如,呼吸无力,对心肺复苏反应差。因为可能还无时间形成红细胞压积下降,出生时红细胞压积的正常并不能排除急性大量失血。相反,有慢性胎-母出血的婴儿,表现苍白并有低红细胞压积,但有良好的脉搏和灌注。

  在胎-胎间输血,供者往往小于胎龄和贫血,尿量少导致羊水少;受者显著大且多血,尿量多导致羊水多。

  取决于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时间、速度,小量出血可无症状。

1.一般表现

轻度失血的新生儿出生时并无症状。分娩时发生的急性经胎盘失血,出生时新生儿贫血不明显,但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需与苍白窒息鉴别,前者给氧症状不能缓解,后者吸入氧后症状缓解。新生儿生后随着细胞外液不断进入血液循环以代偿低血容量,24h后病儿可出现贫血,但无肝脾肿大。宫内慢性失血者,出生时即有显著贫血,除苍白外,其他症状常不明显,甚至Hb低至40~60g/L症状仍较轻微,但可有肝脾肿大。严重的病例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儿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血清铁减少。出血速度不同的表现:


  (1)慢性失血:多为产前失血,显著苍白但呼吸窘迫不明显,偶见充血性心力衰竭,多有肝脾肿大。

  急、慢性失血的临床特征。

  (2)急性失血:多为产时失血,生后不久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浅快、不规则甚至呼吸窘迫、心动过速、脉搏细弱。出血量多时有休克症状,一般无肝脾肿大。

  2.不同病因失血表现

  (1)产前失血:发生胎-母输血时,偶见胎、母血型不合,孕母可出现输血反应,如寒战、发热、甚至急性溶血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2)头颅血肿:又称骨膜下血肿,常位于一侧或两侧顶骨部,局部皮肤不肿,不变色,由于骨膜下出血缓慢,血肿多在生后数小时或2~3天才明显,1周内达最大范围,以后渐吸收缩小。血肿界限清楚,不越过骨缝,有波动感,局部皮肤颜色无改变,借此可与产瘤(先锋头)及帽状腱膜下血肿鉴别,后两者的范围均可超越骨缝,产瘤出生时即发现,界限不分明,压之柔软且可凹,无波动感,局部皮肤可呈红或紫色;头颅血肿与帽状腱膜下血肿的鉴别见下文。头颅血肿位于枕骨部位者,需与脑膜膨出鉴别,后者扪之随呼吸有起伏感,头颅X线片可见局部颅骨有缺损,而头颅血肿颅骨完整,偶见颅骨有线样骨折。巨大头颅血肿可致失血性贫血及高胆红素血症。头颅血肿吸收较慢,因大小不同可在2周至3个月左右消退。吸收时先在血肿边缘形成隆起的骨化的硬边,中央凹陷,呈火山口样改变。

  (3)双胎间发生输血:在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双胎间发生输血的发生率为4%~35%。双胎间发生输血的时间尚无一致看法,多认为是慢性失血过程,但也可在分娩时发生或转为急性输血,后者供血儿表现为急性失血性休克;慢性失血过程所致的本病,供血儿表现苍白,Hb可比受血儿低50g/L以上,发育迟缓、体重可比受血儿轻20%。重者可出现水肿、肝脾肿大、尿少及羊水少。贫血严重时可表现呼吸急促等心力衰竭症状,甚至死于宫内。相反,受血儿则表现为个体大,多血貌,心、肝、肾、胰及肾上腺增大,尿多、羊水多,血液红细胞增多、黏稠度增高,高胆红素血症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偶见受血儿的血液经动脉吻合支流向死亡的供血儿,导致低血压、贫血,并可继发脑部缺氧缺血性损伤。双胎输血可伴发无心畸形,即供血儿无心脏,2个胎儿靠受血儿1个心脏供血,发生率约占单卵双胎妊娠的1%。也常同时伴发单脐动脉畸形及帆状胎盘。

  双胎输血发生越早,预后越差,如不治疗围生期病死率几乎是100%。孕28周前诊断及处理者,围产儿病死率在20%~45%,明显高于双羊膜囊、双绒毛膜无胎儿间输血的双胎儿。

  (4)肝脏破裂:可因臀位产、巨大儿、急产、复苏时挤压胸腹部、宫内缺氧及凝血机制障碍等所致,也有报道顺产的新生儿因肝脏血管瘤、胚胎性肿瘤破裂而引起出血者。肝受伤的初期先在肝包膜下形成血肿,待出血量增多,肝包膜破裂则引起腹腔内出血。因此,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多在生后48h内出现症状,表现为拒奶、不安、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快、黄疸、肝脏增大、右上腹可扪及肿物。待血肿增大或破裂,则出现急性失血性休克、腹胀、移动性浊音,脐部偶呈蓝色,即Cullen征。若病情急,可因失血性休克死亡,甚至在生前诊断还有一定困难。本病诊断需靠腹部超声波检查,或腹腔穿刺有血性液体,但穿刺无血性液体也不能排除内脏出血。治疗需输血抗休克,外科剖腹探查,进行治疗。

  (5)帽状腱膜下血肿:生后不久即见头皮局限性肿胀,出血可通过软组织扩散,出血量较少时血肿范围较局限,有的可被产瘤所掩盖,出血量多时,肿胀范围逐渐扩大,可累及整个头皮,甚至波及额、眼周、枕或颈背部。血肿有波动感,常使前囟不易扪清,所覆皮肤可呈青紫色。出血严重时可致贫血或低血容量休克,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

  (6)脾脏破裂:可单独发生或与肝脏破裂同时发生,尤其是胎儿有脾肿大者,治疗同肝脏破裂。

  (7)肾上腺出血:据报道发生率为1.7‰,多见于臀位巨大儿或糖尿病母所生的婴儿,剖宫产儿未见有发生者。肾上腺出血的原因尚不明,可见于分娩损伤、缺氧或重症感染的应激,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破溃也可致大量出血,北京儿童医院曾见1例生后15h双侧肾上腺巨大血肿破裂入腹腔致失血性休克,病理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肾上腺出血90%为单侧,多见于右侧。新生儿肾上腺相对较大,毛细血管丰富,其周围缺乏间质支持,容易受伤和出血。右侧肾上腺位于肝和脊柱间,易被挤压,其静脉直接开口于下腔静脉,受静脉压高的影响,受伤后易引起出血。少量出血可无症状,仅在较大的婴儿X线片或尸检中见到钙化灶。大量出血可引起休克、青紫,腹部膨隆,肾区可触及肿块,双侧。肾上腺出血可出现一过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症状。腹部超声波检查可明确诊断,但重症者常在尸检时才被确诊。治疗除抗休克外,应按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处理,加用氢化可的松5mg/(kg·d)静脉点滴。

  (8)肾脏损伤:臀位产时可引起肾破裂或肾蒂撕脱,生后不久出现血尿,腹部渐膨隆,有腹水并可扪及可移动的肾肿物。出血量多时则有贫血及失血性休克等。腹部超声波检查可明确诊断。鉴别诊断包括肾脏肿瘤伴发出血及肾静脉血栓形成或梗死。治疗与肝破裂相同,剖腹探查若肾有广泛出血坏死则应作肾切除术。

  二、诊断标准

  1.胎-母输血为隐匿性,除临床表现贫血,无黄疸外,诊断有一定困难,常需依赖以下各种试验:

  (1)母血循环中找到胎儿红细胞:诊断时应注意:

  ①排除母亲有任何使胎儿血红蛋白增加的疾病。

  ②母、子如有ABO的血型不合,胎儿红细胞进入母血循环后极易清除,故酸洗脱法检查应在分娩后数小时内进行,否则易出现假阴性,其他检查方法包括直接区别凝集试验,荧光抗体技术等,但方法较复杂,不常应用。

  (2)母血胎儿血红蛋白定量检查。

  (3)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定量检查。

  2.双胎输血

  (1)过去诊断方法:

  ①供血儿胎盘苍白,萎缩;受血儿胎盘充血,红色肥大,注射牛奶或有色溶液可证实血管吻合存在,但实际上这种血管吻合并不容易发现。

  ②双胎体重相差>20%,血红蛋白相差>50g/L及双胎临床表现,有学者发现双绒毛膜双胎亦可有相似情况,并认为受血儿不一定血红蛋白增加,供血儿亦可因代偿性红细胞生成素增加,而使两胎间血红蛋白区别不明显。

  (2)新的诊断方法:最近提出新的诊断方法:

  ①产前B超检测:根据双胎间腹围相差>20%,羊水量不等,胎儿水肿,来确定双胎输血。

  ②胎儿脐动脉多普勒速率测定:观察血流型,双胎间有收缩/舒张比率的差异。

  ③脐带穿刺:可除外染色体异常、先天性宫内感染引起的宫内生长迟缓。

  3.出生后出血

见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出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注意鉴别。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围产期大量失血可由于胎盘的异常分离(胎盘早剥),前置胎盘,产伤造成的脐带撕裂,胎盘内脐带呈帆状附着撕裂血管,剖腹产时切入前置胎盘所引起。如果分娩时脐带紧紧缠绕在胎儿颈部或身体,动脉血可从胎儿泵入胎盘,同时由于脐带受阻,妨碍了血液通过脐静脉回流到婴儿;分娩时立即夹住脐带可能造成严重的急性隐性失血(进入胎盘)。

  在宫内的胎-母出血可造成严重程度不等的隐性失血。这种出血可能是急性或迁延性,也可能是慢性和反复性的。如果胎儿有对出血的代偿,其红细胞压积的下降会有一段时间(因为血容量再扩张)。急性围产期出血会导致胎儿或新生儿休克,红细胞压积的下降需要经过数小时。对母血的Kleihauer试验阳性可证实胎母出血;当有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亲血循环后,其抗酸洗脱的特性可为血涂片确定。

  慢性胎-胎间的输血可发生在单卵双胎,他们共同的胎盘之间有血管相通。这是宫内(在供血双胎)隐性失血的另一个原因。

  失血性贫血(anemia due to blood loss)的原因很多,一般分为急性与慢性失血。严重急性失血时可出现休克;慢性失血除其原发病外,贫血的特征与缺铁性贫血相同。

  根据失血的时间,分为:

①产前失血;

②产时失血;

③生后失血三个阶段叙述。

1.产前出血

主要是经胎盘失血,包括胎儿-胎盘出血、胎-母输血及双胎间输血。由于出血隐匿,出血量多少不等,出血速度可急可缓,因此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2.经胎盘失血(transplacenta hemorr-hage)即胎儿失血经胎盘至母体,

约有50%的孕妇在血中可找到胎儿红细胞。多年来,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已证明此种现象。直至50年代末Weiner首先提出经胎盘失血可引起贫血。Cohen在1964年提出约8%的胎儿失血0.5~40ml进入母体,1%失血超过40ml而致贫血。经胎盘失血最早可在胚胎4~8周开始,失血可急可缓,可由于自然失血或发生在诊断性羊膜穿刺之后。

  胎儿丢失至母体的血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2400 * 胎儿RBC/母RBC=ml胎儿血

  例如母体400个RBC中有一个胎儿RBC 则:2400 * 1/400=6ml,即6ml胎儿血丢至母体中。

  临床症状轻重悬殊,主要取决于失血的速度和程度。大多为慢性长时间失血,无黄疸,肝脾不肿大,有无苍白或心动过速依贫血轻重而异,病儿一般精神很好,无其他症状。但若临产时急性失血至母体则症状较重,若失血40ml以上即可出现血容量减少性休克,病儿表现苍白、无力、心律增快、呼吸困难,血红蛋白多下降,但若尚未出现血液代偿性稀释,则贫血可不明显,此时可从脐静脉插管测静脉压以确诊。

  经胎盘失血的诊断主要靠在母亲血循环中发现胎儿红细胞。方法很多,以血红蛋白洗脱染色法最简单易行*,正常的血红蛋白,经酸性溶液作用后,可解离成低分子,透过细胞膜被洗脱;血红蛋白F溶解度低,不被洗脱,经染色后仍呈红色。若母子血型不合,胎儿红细胞至母体后很快溶解,则此试验呈阴性,但其母可发生输血反应的症状。

  3.双胎之一失血至另一胎儿体内(twin-to-twin transfusion)约有70%的一卵双生胎儿为单绒膜的胎盘,几乎都有血管相通。

约有15%有一胎儿失血给另一胎儿的现象。血管的沟通可能是动脉-动脉,静脉-静脉或动脉-静脉,后者可发生经胎盘失血给一胎儿。

  失血的胎儿多瘦小、苍白,精神不好,若发生在临产时,可出现休克症状,生后数周多呈缺铁性贫血。受血的胎儿较失血者大,并有红细胞增多现象。

  两个双胎儿的血红蛋白相差50g/L(5g/dl)以上即可诊断。失血的胎儿可出现中至重度贫血,近期失血的尚可出现网织红细胞增高。受血者血红蛋白可高达200~300g/L(20~30g/dl),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或核黄疸。若双胎婴儿在环境与饮食相同的情况下,其*血红蛋白洗脱染色法:试剂:①80%乙醇;②洗脱液pH1.5,a.苏木素0.75g,96%乙醇100ml;b.氯化高铁2.4g,25%盐酸2ml。加蒸馏水至100ml,临用时a和b以5∶1混解剖匀即可:③2.5%伊红液。

  操作:

①推一血片待干,用80%乙醇固定5分钟,水洗待干;

②置洗脱液内20秒钟,取出立即水洗;

③2.5%伊红染2分钟,水洗待干;

④在油镜下计数,一般计算1000个红细胞,按百分比报告。

  结果:胎儿红细胞染成红色,成人红细胞不着色或仅留残余的轮廓。中一个发生小细胞低色性贫血,也应考虑此种情况。

  4.失血至胎盘内或胎盘后(intra-andretroplacental hemorrhage)

偶见失血至胎盘内或胎盘后而末流入母体,因此凡婴儿出生后即表现贫血或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贫血的,应仔细检查胎盘。若孕妇在妊娠最后3个月,出现阴道失血,应该用红细胞洗脱法检查有无胎儿失血。

  以上几种贫血的治疗视出血的速度与程度而异。

①若贫血较轻,又无急性症状,病儿精神好,呼吸正常,则不需即刻处理。

②如心率快,苍白明显,则应即刻输浓集的红细胞。

③严重的慢性失血,可出现缺铁性贫血的症状,甚至出现心功能不全,由于输血增加血容量而使心功能不全加重,此时可用浓集的红细胞做部分换血。

④凡出生后有血容量减低性休克症状的,应尽快诊断是否有经胎盘失血,需立即采取措施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遗症或死亡。若来不及配血,应尽快从脐带插管输入新鲜的"O"型血10~20ml/kg。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预防

  发生在产前的胎-母失血(是胎儿失血最常见类型) 胎-胎输血,病因和机制尚不明确,发现羊膜穿刺,外倒转,静脉注射催产素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时可发生,除积极防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外,其他操作应慎重,并注意鉴别本症的发生,以及时采取有效诊治措施。胎-胎输血若能在产前确诊,受血胎儿穿刺抽取过多的羊水,可缓解症状,并为病因治疗的方法。发生在产时和产后的失血,应提高接生技术,加强围生期保健,防止难产和早产,生后常规补充维生素K等均为有效措施。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鉴别诊断

一、鉴别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苍白窒息 出生前多有宫内窘迫或分娩合并症,新生儿有呼吸困难、青紫、暂停、心率减慢及无Hb降低等可与本病鉴别。

  2.重症新生儿溶血病 也可有贫血、苍白,但常伴水肿、肝脾肿大,生后24h内即出现黄疸,可与本病鉴别。确诊溶血病需靠特异性血型抗体检查。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检查

一、检查

  1.新生儿正常红系统血象

  新生儿正常红系统血象与生后日龄有关,脐血平均血红蛋白约为170g/L,范围为140~200g/L,平均红细胞数约为5.5X10^12/L(550万/mm3),范围为(4.6~6.4)X10^12/L(460万~640万/mm3);平均红细胞压积为0.55,范围为0.43~0.63。如上所述,生后数小时内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平均红细胞压积均有上升,以后逐渐下降,一周末与脐血相似。一周后,红细胞、血红蛋白值及红细胞压积又下降,早产儿下降的幅度更大。周围血液中网织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计数,往往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指标,但在新生儿期有其特点,即新生儿期网织红细胞计数偏高,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出现,新生儿期网织红细胞计数各学者报告不一。一般认为,平均为0.04~0.05,早产儿高于此值,出生3天后迅速下降,生后第7天可降至0.01。有核红细胞在生后第一天的周围血中几乎均可见到,足月儿出生时有核红细胞平均为7.3个/100有核细胞,范围是0~24个/100有核细胞;早产儿可达21个/100有核细胞。一般足月儿在生后第4天有核红细胞消失,早产儿在生后第7天有核红细胞消失。

  2.影响新生儿红系统血象的因素

  1)采血部位

  一般来说,毛细血管采血测出的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值与静脉采血无大差异,或略高于静脉血,但在新生儿期,由于末梢循环血液淤滞、血浆渗出,毛细血管采血所测得的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常明显高于静脉采血所测得的值,其差异可达10%,这可持续到生后6~12周。

  2)采血时间  新生儿皮肤毛细血管内皮膜孔较多,血浆易于外渗,且生后最初6小时内,由于不显性失水和排便等因素,使循环血液的血浆外移,血液浓缩,致使红细胞数升高10%~20%。

  3)脐带处理  脐带结扎延迟比立即结扎者,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均明显增加,正常胎盘血容量为75~125ml,是新生儿血容量的1/4 ~ 1/3。出生时脐动脉迅速收缩,但脐静脉仍呈扩张状态,如未结扎时新生儿处于低于胎盘的位置,则胎盘血液继续流入新生儿。据估计,如延迟结扎15秒钟,进入新生儿的血量可增加20~30ml,达新生儿全身血容量的1/10,若延迟结扎1分钟,则进入新生儿的血量可增加40~60ml,为新生儿血容量的1/5。延迟结扎脐带可引起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及高粘滞血症,其影响可持续至生后1年。

  3.血常规检查

急性失血为正细胞正色素贫血,慢性失血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双胎间输血受血儿有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增高,而失血儿红细胞、血红蛋白显著减少。

  4.单卵双胎间血红蛋白检查

双胎间血红蛋白相差>50g/L,数值低者为失血儿。

  5.母血片红细胞酸洗脱试验

胎-母输血诊断须在母血中,找到胎儿红细胞或母血HbF>2%,为胎-母输血。母血红细胞涂片酸洗脱试验是基于胎儿血红蛋白在酸性缓冲液中有抗酸作用而保留在红细胞内,母血红蛋白则被酸洗去成为空影细胞,此法不但可以发现胎儿红细胞,还可大约估计新生儿失血量,是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

  (1)母血胎儿血红蛋白定量检查:正常成人血中胎儿血红蛋白定量应<3%,在妊娠期,母血胎儿血红蛋白有生理性增加,可高达5.7%,但其红细胞酸洗脱后染呈淡红色,可与真正的胎儿红细胞染呈鲜红色相鉴别。

  (2)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定量检查:胎-母输血者,母血中甲胎蛋白值增加。

  6.其他

双胎间输血受血儿血液黏稠度增高和有高胆红素血症。

  B超检查可发现肝、脾肿大,产前B超可见双胎同性别、单个胎盘,两胎儿间有头发丝样纵隔。失血胎儿生长迟缓,可有羊水少;受血胎儿羊水多。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一般治疗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西医治疗

一、治疗

  急性失血伴低容量性休克者,应通过脐静脉导管的立即输全血或袋装红细胞,15ml/kg输注5分~10分钟以上来纠正,可重复输注直到恢复正常循环。如果不能立即输血,可开始输入同样容量的胶体液(5%人体白蛋白或新鲜冷冻血浆)或0。9%生理盐水支持循环。如果休克持续,应重复给予输血,胶体液或生理盐水。通过脐静脉插管(用X线确定导管头部在膈肌的上方)监测中心静脉,以帮助确定血循环缺失恢复的时间。

  在胎-胎之间输血,供血者需交换输血或单纯输血来提高红细胞压积至安全水平,受血者可有红细胞增多症,可能需要用胶体液进行部分交换输血(交换放血)治疗,使红细胞压积降至安全水平(通常<65%)。

  轻、中度贫血者多无症状,只需补充铁剂,每天按元素铁2mg/kg,相当于硫酸亚铁10mg/kg或富马酸亚铁(富血铁)6mg/kg,分2~3次口服,一般疗程共3个月。如病人有不安、喂养困难、心率快、呼吸急促等症状时,可适当少量输血。

  1.重度贫血治疗

  (1)输血:

婴儿在生后24h内,静脉血血红蛋白<130g/L应输血治疗,速度应缓慢,每小时不超过2ml/kg。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儿,为防止输血引起血容量进一步增加,输血前可静脉注射呋塞米1mg/kg,对严重病例可用压缩红细胞进行部分交换输血,所需压缩红细胞容量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①Nieburg and Stockman公式(1977):

  所需压缩红细胞(ml)=体重×75ml/kg·所需增加Hb/[22g/dl-Hbw]

  75ml/kg为平均血容量,22g/dl代表压缩红细胞的Hb浓度。

  所需增加Hb=欲提高Hb到多少-目前患儿Hb浓度。

  Hbw代表换血时所换出的Hb,由于每次抽血移出的Hb浓度不同,Hbw可按(换血前Hb g/dl 欲将Hb提高到的g/dl)/2计算。换血时每次抽血和注血量为血容量的5%是安全的。

  举例:患儿体重3kg,Hb3g/dl,欲提高Hb至10g/dl。所需压缩红细胞(ml)=3kg·75ml/kg·(10-3)g/dl/[22-(3 10)/2]g/dl=101.6ml(约100ml)换血时每次抽血和注血各10ml。

  ②另一计算法:按每输压缩红细胞2ml/kg,可提高新生儿Hb 0.5~1g/dl计算。

  举例:患儿体重3kg,Hb 3g/dl,欲提高:Hb至10g/dl,尚差Hb 7g/dl。

  所需压缩红细胞=2ml/kg·3kg·(7g/dl/0.5~1g/dl)=42~84ml。

  在实际换血时,每输入一定容量压缩红细胞,尚需弃去等量的新生儿血液,所丢失的Hb就需另用上述压缩红细胞量的一半补充,即再另加21~42ml,总共需压缩红细胞可按约60~120ml计算。

  (2)其他急救措施:

积极抗休克,抗心衰。分娩时急性胎-母大量失血所致的低血容量休克,需给氧吸入,并紧急输血扩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在血未准备好前,先立即从静脉输生理盐水、血浆或5%人血白蛋白10~20ml/kg,继之输全血20ml/kg。在情况紧急时,可直接输O型Rh阴性血,勿须交叉配血,以争取抢救时间。

  2.中度贫血者治疗

给以铁剂,元素铁2~3mg/(kg·d),相当于2.5%硫酸亚铁0.4~0.6ml/(kg·d),分3次口服,疗程3个月,同时加服维生素C,应在2次喂奶间服用。

  3.其他治疗

治疗并发症;有外科指征时外科止血。

  二、预后

  取决于失血的速度和程度,如急性重症失血,出现严重并发症者易造成死亡。双胎输血发生越早,预后越差,如不治疗,围产儿病死率可达100%;孕28周前诊断及处理者,围产儿病死率在20%~45%,明显高于双羊膜囊、双绒毛膜无胎儿间输血的双胎儿。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一般护理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护理

一、护理

  发生在产时和产后的失血,应提高接生技术,加强围生期保健,防止难产和早产,生后常规补充维生素K等均为有效措施。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饮食原则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饮食保健

高蛋白低脂肪:对一般贫血病人来说 ,首先应考虑给予高蛋白饮食.这可以通过食用动物的瘦肉以及肝,肾等内脏 ,获得优质蛋白的补充.其次 ,应尽量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因为脂肪可抑制人体的造血功能 ,高脂肪还可导致腹泻,消化不良,肥胖病等疾患。

  丰富的维生素:饮食结构中维生素的含量丰富 ,对各类疾病的患者都是适宜的.就贫血病人而言 ,维生素 B 1,维生素 B 12,维生素 C和叶酸等是至关重要的.维生素 B 1的补充 ,可以通过粮食特别是粗杂粮食物获得 ;维生素 B 12和叶酸 ,主要来源于动物内脏等食物 ;维生素 C的主要来源 ,则是各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补充微量元素: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 ,几乎成为贫血病人的常识.值得注意的是 ,适量补充微量元素铜对纠正贫血也相当重要 ,不过人体对锏的生理需要量甚微 ,通过日常饮食即可满足。但是 ,如果饮食营养欠佳 ,而又少食甚至不食蔬菜 ,就会给纠正贫血带来不利。

  少食含盐食物:贫血病人应少食含盐食物为好 ,一旦出现水肿还应暂时禁盐。

↑ UP